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伊麗莎白教堂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伊麗莎白教堂(Elisabethkirche),是位於德國馬爾堡的一座德國早期哥特式教堂。教堂始建於1235年,完成於1283年。因建於伊麗莎白的墓地之上而命名為伊麗莎白教堂。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就是以此為原型。

目錄

伊麗莎白生平

伊麗莎白於1207年出生於匈牙利王室,四歲時便與德國圖林根州侯爵路德維希四世訂婚,兩人於1221年在圖林根州首府瓦滕堡結婚。婚後伊麗莎白作為侯爵夫人在圖林根州宮廷中住了四年。伊麗莎白 尊崇聖徒弗朗西斯科,把弗朗西斯科倡導的「六慈悲」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她雖貴為圖林根州侯爵夫人,卻經常來到民間救濟窮人、照顧病患。傳說當時的貴族對伊麗莎白每天帶糧食出城堡分給窮人的行為很不理解。有一天,當她再次帶着食物出城堡時,路德維希攔住她,問她大衣裡面裝了什麼東西。伊麗莎白揭開大衣,此時她丈夫看到的不是麵包而是慢慢一籃子玫瑰。從那時起,西方就有了「玫瑰奇蹟」這一傳說。路德維希四世於1227年在十字軍的遠征中因病去世,其弟繼任為侯爵。新侯爵對伊麗莎白救濟窮人和病患的行為很不滿,伊麗莎白遂自願放棄宮廷生活,遷居至馬爾堡繼續她的善行。伊麗莎白於1231年去世,年僅24歲,她死後被葬於馬爾堡。人們追念她生前高尚的行為,陸續前來馬爾堡參拜其墓。1235年她被教廷追封為「聖女伊麗莎白」,此後來此朝聖者絡繹不絕,使伊麗莎白墓和教堂成為中世紀基督教著名的朝聖地。

教堂外觀

教堂的外觀體現早期的哥特式建築的藝術特徵,樸素的線條,極高的窗戶和兩座高達80米的塔尖,完美地與馬爾堡的古鎮融為一體。雖然在13世紀初,哥特式教堂建築藝術在法國已經發展了一個世紀之久,但在德國還處於萌芽階段。因此伊麗莎白教堂也成為後來德國哥特式教堂建築的典範和樣本。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內部構造

教堂內部主要包括:中庭、說教壇、伊麗莎白小祭庭、聖母瑪利亞祭壇、聖卡特琳娜祭壇、聖伊麗莎白祭壇、主祭庭、聖伊麗莎白像、聖物廳、伯爵墓地禮拜廳和南北走廊。

伊麗莎白窗

基督降生、伊麗莎白送別路德維希前赴十字東征戰場、伊麗莎白得知丈夫路德維希死訊、伊麗莎白在丈夫死後換上修女服、伊麗莎白施捨錢財給一貧窮寡婦、伊麗莎白之死、伊麗莎白給飢者以麵包、伊麗莎白給口渴的盲老人餵水、 伊麗莎白給無衣蔽體者衣物禦寒、伊麗莎白讓無家可歸者住進自己的宮殿、伊麗莎白照顧病人、伊麗莎白探訪囚徒、伊麗莎白和弗朗西斯科加冠。

教堂用途

此教堂在使用功能上有三個主要用途:聖伊麗莎白墓地及其祭壇、條頓騎士團修道會的主教堂和黑森歷代侯爵的墓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