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仲殊,本名張揮,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仲殊为其法号。

仲殊
出生 生卒年不详
国籍 中国
别名 本姓张,名挥,字师利
职业 僧人、词人

目录

简介

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1]

作品风格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个人作品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

王灼《碧鸡漫志》云:"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僧仲殊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叔原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仲殊次之,殊之赡,晏反不逮也。"

杨慎《词品》卷二"岸草平沙"条曰:"……宋人小词,僧徒惟二人最佳,觉范之作类山谷,仲殊之作似花间。祖可、如晦俱不及也。" [2]

词作赏析

作品原文一

赏析

此词写西湖寒食时节游人盛况。全词奇丽清婉而造境空灵,歌咏西湖的诗词佳作中别饶风姿。

上片首句称西湖为"小瀛洲"。"瀛洲"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胜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壮浪,着一"小"字最贴切不过。下句的"风流"一词本常用于写人,用写湖山,是暗将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节,作为游览胜地的西湖更是别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风流"。"更风流"进一层,仍是笼统言之,三句以下才具体描写,用语皆疏淡而有味。把游湖大船称做"红船",与"风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厉鹗《湖船录》引释道原诗:"水口红船是妾家",则红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楼"则用空间错位的笔触画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画楼。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湖上飘着一层柔曼的轻纱,过片"睛日暖,淡烟浮"就清妙地画出这番景致。于是春花、红船、画楼、湖光、山色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画外还伴奏着箫管歌吹之音乐。于此处下"恣嬉游"这三字,才觉真力弥满,游春士女之众可想而知。词人却并不铺写这种盛况,而采有了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手法写道:"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风满湖,与"风流"二字照应。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则满湖游众之多更不待言了。"阑干"与"高楼"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阁,使人窥班见豹。

结尾三句语言精整而凝炼。特别是鼎足对的运用很有越味,写随数目的递减,景象渐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渐次浑一,意境也逐渐高远,至最后的"一片云头"之句,颇含不尽之意。《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李白《宫中行乐词》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作者巧用"浮云"之喻,于写足繁华热闹之后,著一冷语,遂使全篇顿添深意。

作品原文二

诗词解释

此词为暮春即兴之作。作者词中描绘了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并其中寄寓了自己洒脱旷达的襟怀和自从容的行止。词之上片写嫣然独绝的湖畔春景,以表现动态美见胜;下片以表现深静之意境见工。上下两片,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颇具珠联璧合之妙。

赏析

作品原文三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 [3]

诗词解释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赏析

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本词作者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本词即是这位诗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实流露。 [4]

[5]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