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以拉他(以羅),以旬迦別(ELATH [ELOTH], EZION-GEBER) ,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2]

目錄

簡介

今天的亞喀巴灣(Gulf of Aqabah)北部的村落。聖經第一次提及以拉他時,是指出它是以色列人主前十三世紀的曠野行程上停駐的地方之一(民卅三35-36;申二8)。以拉他和/或以旬迦別當日大概只有井和棕櫚樹林,地點是在今天的亞喀巴附近,後者一向是一般村落的所在地。

所羅門(約主前960)在以旬迦別北部的亞拉巴(Arabah)開發銅鐵,並設鎔煉廠(即舊以拉他城)。該地是位於亞咯巴以西四公里的一個新地方(凱利費廢丘,Tell el-Kheleifeh)。至於以旬迦別本身是鎔煉廠的說法,現今已經不有人支持(Rothenberg, PEQ 94, 1962,頁44-56; N. Glueck, The Other Side of the Jordan, 1970,頁113-5),但以旬迦別也許曾經是個倉庫。在初期的時候,以拉他/以旬迦別是個港口,供所有的紅海商船作終點,由此航行至俄裴和亞拉伯(王上九26;代下八17)。所羅門王死後不久,以旬迦別被人燒毀,而在主前九世紀,可能在猶大王約沙法(約主前860)的督導下,第二期的旬迦別才被重建。約沙法的商船隊,無疑是仿照所羅門王的商船隊的。但約沙法的商船隊在這一帶遇上大風,大概是因為觸礁而被毀(王上廿二48;代下廿36-37)。猶大王約蘭(約主前848)執政期間,以東人起來反叛(王下八21-22),他們圍困、焚燒及再次占據以旬迦別。大約六十年後,猶大王(約主前780)烏西雅(亞撒利雅)從以東人手中搶回以旬迦別(王下十四22;代下廿六2),而重建這城(第三期)並命名為以拉他城。在這重建的城市,發現有約沙法的繼承者約坦的一個印璽。可是,亞蘭(敘利亞)的利汛再從猶大王亞哈斯手中奪得以拉他城(約主前730),使這城重新被以東人轄制(與以東人聯盟?)(王下十六6;6節下 AV, RV,作「敘利亞人就來到……住在那裡」,但 RSV 卻譯作:「以東人就來到」等等,即將有關字眼中的 [r] 改為 [d],故譯成以東,而非亞蘭)。

在主前七至四世紀(第四期和第五期),以東人仍擁有以拉他城;一些屬於主前七世紀的蓋印,寫着「〔以東〕國王的僕人,古斯阿尼(Qos`anal (明顯是以東人),在」以東化「的以拉他城被發掘。在波斯的治理下,以拉他城和亞拉伯的貿易仍然盛行。可資證明的是該處發現主前五至四世紀書寫有亞蘭文的陶器碎片(包括酒的收據),甚至由希臘轉運至亞拉伯的雅典陶器。當拿巴提人(Nabataeans)取代以東人之後,以拉他城的範圍就縮小至今日的亞喀巴的地方。在拿巴提人和羅馬人的管理下,命名為艾喇城(Aila)。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