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

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金融學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無意地運用金融學規律進行選擇和取捨,消費投資理財融資借貸都是一種金融活動。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說明了什麼?怎樣用期貨做套期保值?怎樣利用複利積累財富?黃金投資是不是對抗通脹的最佳選擇……金融與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幸福都息息相關。

《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從金融學名詞貨幣信用、銀行利率、資本運作、金融機構、金融熱點等方面系統講述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書中沒有令人費解的圖表和方程式,也沒有艱深晦澀的金融學行話,而是以金融學的基本結構作為骨架,以生活中的鮮活事例為血肉,將金融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快樂和享受中,迅速了解金融學的全貌,並學會用金融學的視角和思維觀察、剖析種種生活現象,指導自己的行為,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目錄

基本內容

書名: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

類型:經濟管理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7542941933

作者:斯凱恩

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

頁數:294頁

開本:16

品牌:北京興盛樂書刊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內容簡介

目前為止,最輕鬆活潑、最妙趣橫生的金融學說明書。讀點《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金融學常識全知道。

每天學點金融學常識,看金融如何改變生活與工作。做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即使沒有富爸爸,學會投資理財照樣能養活自己!

《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適合初學者。所謂初學者的定義,就是會加減乘除,聽過幾個金融名詞,但是連複利、股票、期貨、房地產的原理都不大懂的人。

認識金融,理解金融,應用金融。也許下一個巴菲特就是你!

圖書目錄

上篇 最要讀懂的熱門金融知識

第1章要想游泳,必須先知道水有多深——每天學點金融市場知識

股票市場:漲漲跌跌的誘惑

債券市場:金融市場中的「短腿」

基金市場:儲蓄安全轉化為投資

期貨市場:在盛宴與豪賭之間徘徊

外匯市場: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保險市場:給未來拉上一根「安全繩」

期權市場:期待中的期市創新

第2章這年頭沒有人講中文了,都講CPI——每天學點金融學名詞

國家經濟狀況的「晴雨表」:GDP

GNP體現國家的經濟水平

不談冰冷數據只說市民賬本上的CPI

國家經濟的「體溫計」PPI

基尼係數: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

國家信用:國債熱銷的背後

不良貸款:銀行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商業信用:商業合作的基礎

個人信用:你的專屬金融身份證

名正言順的利息

利率:使用資本的應付代價

利率市場化的前提基準利率

第3章看透了錢的本質,你就了解了金融的真諦——每天學點貨幣知識

在一個沒有貨幣的世界裡

無法抵擋的金燦燦的誘惑

劣幣驅逐良幣與良幣驅逐劣幣

紙幣是讓一個國家繁榮的最好方法

年後的元錢已不同於今天的元錢

貨幣供應中神秘的M/M/M

我們走出布雷頓森林體系了嗎

社會運轉究竟需要多少錢

貨幣流通速度快與慢

讓你錢包更癟的「貨幣幻覺」

歐元:不可能三角與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實踐

第4章誰在負責處理我們的「錢」——每天學點金融機構知識

中央銀行:最後的貸款人

中央銀行:貨幣的發行者

中央銀行獨立性:微妙的輕重

商業銀行:遍布全國的金融脈絡

政策性銀行:期待一個華麗轉身

保險公司:無形保險有形保障

投資銀行:一個時代的結束

財務公司:未被充分注意的金融力量

信託投資公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機構

證券交易所:讓證券持續不斷地流通

美聯儲歸誰所有

第5章誰來保護「錢」,關注「看不見的手」——每天學點金融監管和調控知識

當亞當·斯密遇上凱恩斯

財政政策與宏觀調控

拉弗曲線:畫在餐桌上的拋物線

充當調控主角的存款準備金

個人所得稅:收入分配調節器

財政赤字:影響國家經濟的債務

金融統計:為宏觀經濟「把脈」

第6章攪動世界的那些人——每天了解一點國際金融巨頭

富過八代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打上世界財富標記的洛克菲勒財團

金融海嘯背後的操縱人高盛公司

摩根財團:華爾街的「拿破崙」

花旗集團:無限風光的全能金融超市

從收購中起家的蘇格蘭皇家銀行

下篇 打理個人的美好金融生活

第7章怎樣讓錢生錢,存銀行還是投資——每天學點投資理財知識

投資理財讓錢生錢

個人理財要在負利率時代跑贏CPI

複利:被美國政府賴掉的賬

無處不在的馬太效應

用黃金投資挽救縮水錢包

股票投資:選擇一隻成長股

基金:安全而又穩定的投資

儲蓄的近親:債券投資

把握先機的期貨投資

高門檻高回報的信託產品

房產投資怎樣才能擴大收益

以小搏大的保險理財

第8章缺錢時怎麼辦,怎樣成為資本運作高手——每天學點融資知識

洗錢:將錢由「黑」變「白」

私募基金領跑中國私募舞台

票據貼現:不可小視的融資工具

蔚然成風的股權融資

金融租賃:古老產業與現代金融的結合

巧用典當讓資產流動起來

買殼上市:融資的借屍還魂術

第9章誰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機——每天了解一點金融危機的真相

年大崩盤:年蕭條的序幕

次貸危機:風起於青萍之末

回眸日本金融危機

美國的泡沫經濟

無法逃開的經濟周期

被捏碎的非理性投機泡沫

經濟過熱:誰是最後一個貸款人

第10章昔日可買一房,今日只抵一瓶酒——關注通貨膨脹要學的金融學

通貨膨脹與我們的生活

世紀回眸:我國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從何而來

與通貨膨脹對決

CPI不完全等於通貨膨脹

反膨脹鬥士:通貨膨脹的緣起緣滅

第11章匯率上升,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嗎——關注國際貿易要學的金融學

匯率:博弈亂局中的焦點

一路走來的匯率決定理論

參透購買力平價的奧秘

人民幣匯率升值意味着什麼

人民幣為什麼會持續升值

第12章樓市調控下,房價是向左還是向右——關注房地產走向要學的金融學

中國房改路線圖

被按揭喚醒的購房需求

城市化不能為房價上漲買單

人民幣升值:全球資本攪動中國樓市

序言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昆曾給全美大學生提出過5條建議:①學點經濟學,知道經濟規律,把握自己人生。②學點統計學,統計是現實中最經常用到的技能。③學點金融學,要有人生風險的概念。④學點心理學,認清人類理性的瑕疵,包括你自己的。⑤相信自己的直覺與激情,適當忽視你認為應該忽視的建議。

很多人一提到金融學,就覺得那是專業人士接觸、用到的知識,和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大。其實,這是誤解。在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金融學概念里,蘊藏着一系列非常深刻的道理,它可以貼切地解釋我們遇到的各種金融學現象。當然,非經深人研究透徹了解,並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奧妙。你知道嗎?這正是我們喜歡金融學的理由。其實,這也正是金融學被大多數人所濫用及誤解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刻被金融學的影子所縈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與金融學有着或遠或近的關係,每一件小事背後其實都有一定的金融學規律和法則可循,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金融學。用金融學的原理來反觀我們的生活,其實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金融學樂園裡,人生時時皆金融,生活處處皆金融。

其實,金融學並不像遠遠掛在天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金融學也並不只有複雜的理論、高深的原理以及抽象的數學符號。在本書里,金融學僅僅是和我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不可分離的、妙趣橫生的事實。

金融學是一門不可不知的學問。CPI上漲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報刊新聞總是大談GDP?歐元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買遊戲幣為什麼還要繳稅……這些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小知識,了解了這些,再看財經報道你就會理解得更透徹。

金融學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熱錢」為什麼大量涌人中國?為什麼美元比人民幣值錢?人民幣升值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加息後,怎樣不讓你的財富被負利率吞噬?米油麵酒菜果通通漲價,如何讓你的錢「生」錢……金融知識的儲備和積累可以擴大你的視野,增加你的談資。

金融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金融學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無意地運用金融學規律進行選擇和取捨,消費、投資、理財、融資、借貸都是一種金融活動。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說明了什麼?怎樣用期貨做套期保值?怎樣利用複利積累財富?黃金投資是不是對抗通脹的最佳選擇……金融與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幸福都息息相關。

金融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問。懂得一些金融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我們身邊的,關乎我們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現象背後的本質和真相,以便讓我們在面臨某些問題時能夠更加睿智、理性地作出決策,減少人生的沉沒成本,以最小的投人獲得最大的收益。 總之,無論你是管理企業還是個人投資理財,都不得不掌握一些金融知識。只有掌握了金融知識,才會對金融政策產生敏感,進而及時把握政策導向,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也有利於投資者個人及時調整投資理財結構,規避投資理財風險,促進資產的保值增值。

《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是一本通俗的金融學讀物,內容從金融學名詞、原理、貨幣信用、銀行利率、資本運作、金融機構、金融熱點等方面系統講述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全書以淺顯的語言普及經濟學常識,以輕鬆的筆墨回答經濟學問題。書中沒有令人費解的圖表和方程式,也沒有艱深晦澀的金融學行話,而是以金融學的基本結構作為骨架,以生活中的鮮活事例為血肉,將金融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快樂和享受中,迅速了解金融學的全貌,並學會用金融學的視角和思維觀察、剖析種種生活現象,指導自己的行為,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懂點金融學,做一個能看懂經濟現象、靈活運用金融學規律服務生活的現代人。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發現:自己在生活中已經變得更加清醒,在工作中也更加懂得抉擇與挑戰,在消費中更加理性,在投資中更加明智。

書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