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 |
经络学说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又分
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中文名 人体经络[1]
最初记载 黄帝内经
学科 中医药学、中医基础理论
外文名 Human meridian
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目录
目录
医书记载
学者观点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观点四
相关手册
医书记载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书中就有关于 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人体内外沟通的渠道。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
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学者观点
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中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针刺麻醉术,从而震惊世界医坛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了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
首先是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复活。它被不少现代西方学者所承认。如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亨根。并且他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经络的实际
行径与人体解剖学中的植物神经系统十分近似。所谓经络传感现象就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而传导所需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 三磷酸腺苷释放出来的。但遗憾的是,以上观点还缺乏应有的实践基础。
观点二
其次是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的学说。他把这种结构称做“自身原位丛”。他认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迹。”这当然也还只是一种假说。因为人体内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
丛”,还有待考证。
观点三
其三是中国学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说。他认为经络传感速度介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速度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协作,共同完成全身平衡调节的功能。此说角度新颖,也有一
定的生理根据,但缺乏形态研究的支持,因而很难得到公认。
观点四
其四是中国的薛崇成和美国李宋宁等一些学者主张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
相关手册
详见主词条: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
人体十二经络时辰运行
1-3时:肝经,大部分器官工作极慢,但肝在加紧排毒,应熟睡。
3-5时:肺经,脑部供血量最少,血压降低,肺不好的人容易皮肤过敏百日咳、呼吸道脆弱,老年人应注意不能此时起床太急速。
5-7时:大肠经,此时起床精神饱满,免疫力特别强;最佳排便时间;在未刷牙前喝一杯温开水可帮助排便,因口腔中的厌氧菌,可锁住大肠水份,同时大肠的消化酶可帮助大肠蠕动(以上对长期性和习惯性便秘者有清除肠内垃
圾作用)。
7-9时:胃经,此时胃经主消化,肝内毒素排空,心脏开足马力;这时候一定得吃早餐,不能空腹以免造成胃病。
9-11时:脾经,专输送营养,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工作学习效率高,养脾可吃些黄色食物。
11-13时:心经主供血,全身动员,但肝脏进入休息状态,感到疲惫,午休时间,可吃红色食物补心。
13-15时:小肠经主吸收,味觉和嗅觉比较敏感,闻香师大多在此时工作,一般早餐中午要吃好吃饱点。
15-17时:膀胱经主促藏,血液中糖份增加,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这时可大量喝水,排毒。
17-19时:肾经主水排水作用,最佳排水排毒时候,血压增高,情绪最不稳定,最好别烦你身边的人。
19-21时:心包经,体重最重,反应迅速,记忆力强。可以晚间学习;此时不适做激烈运动。
21-23时:三焦经,淋巴系统排毒,体温下降,准备进入休息,最容易肚子饿的时候,但不能吃东西,也不易喝水。
23-1时:胆经,全身肌肉放松,个别器官活动极慢,胆经主浓缩胆汁的作用,这时候人很大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