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亭曰陶然(8) 张春彦

重定向页面
亭曰陶然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亭曰陶然》中国当代作家张春彦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亭曰陶然

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内心深处,都凝聚着向往归隐山野田园、漂泊江湖故里的浓浓的幽思情结。这情结从未因他们据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位置而改变。唯一的区别是,据庙堂之高时,思绪是略带些意气风发的感慨与冲破藩篱的渴求;处江湖之远时,思绪是心无旁骛的洒脱与壮志难酬的不甘。 因而,每一处山水,每一寸江河,都有可能成为寄托这幽思的载体,时间长了,幽思多了,载体也就积淀得愈发厚重,厚重到冥冥中成为一种象征,有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力量。

陶然亭,便是文人士大夫处京畿繁华之地时幽思的象征

仔细把量,它怎么能叫做亭呢?它分明应该叫做轩才对。你看,它有体量不大的三间建筑,内室虽小,却剔透玲珑,室外开敞精美,又占据了高的位置,可临水观鱼,可品茗赏花,可极目远眺,可心鹜八极,神游万仞。

但它可能真的应该叫做亭。《释名》不是说吗,“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走到这里,虽仍处于京城的雍容繁华里,但面对的,却是那一汪性灵的碧水;映入眼帘的,是不远处几抹青黛的小山;充盈于耳鼻的,是苍苍蒹葭的温润,红艳似火的凌霄,沁入心脾的荷香,缠绵不绝的蛙声和鸣蝉。于是,行走的人,真的会停下来,歇歇脚步,调整思绪,放松心灵,生无尽的幽思。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料想当年的工部郎中江藻,看到慈悲庵“面西有陂池,多水草,极望清幽,无一点尘埃气,恍置身于山溪沼沚间”,坐而乐之,经常地流连忘返,踟蹰不前,在萌生了要修建一座亭子的念头时,因为念念不忘这句诗,亭子的名字那一刻就立即固化下来。秋高气爽,亭子拔地而起,他坐下来,面对着眼前一池澄澈如玉的清波,满眼的姹紫嫣红,看菊花黄,遍地香,吟哦着白乐天“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轻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诗句,呼朋引伴地把酒言欢,果真萌生了陶然自得的感觉。是啊,他应该得意,因为在京畿八街九陌川流不息的金粉之地,在滚滚红尘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喧嚣之中,自己竟拥有了这么一座幽静的、让人顿生幽思之情的陶然亭!

陶然,是幽思之趣,是文人士大夫追求闲逸旷达的江湖悠远、山林野趣的情怀。没有这种幽思,这种情怀,就理解不了为什么这小小的亭子会在有清的二百多年里“春秋佳日,宴会无虚”,如同陈衍所说“江亭虽不过一小邱,而二百年文酒所萃,景物别有一番风味。久寓北都者,率未能恝置也”的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风味啊?这种风味,也许是看绿树成袂、西山翠岚时,想念故乡的那种哀愁;这种风味,也许是黑云翻墨、狂风骤雨时,眼前芦苇成涛的江湖浩渺之念;这种风味,也许是夕阳西下、烟水忽染后的清溪闲愁;这种风味,也许是处在塞北大漠时还能会到“飞鸟穿林,游鸥戏水”水乡影子的寂寂恋曲。而一旦没有了这幽思,没有了这情怀,哪怕在桃花源里,也看不见水云间的影子,所有的美妙,瞬间就荡然无存。所以,历史的长长短短里,有好多人来了走了,走了来了,有思绪的人觉得在这里真可以陶然以乐,没有思绪的人怀疑它百年来不过是浪得虚名。

陶然,是一种恬淡心态。心恬淡了,陶然不就是悠然的境界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悠然,是脱离了樊笼的身心愉悦,是回归自然的轻灵冲淡,是天人合一后的随遇而安。这境界,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美丽梦幻。做不到这样,那就索性躲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寻求精神上的共鸣,让身心回归平常与恬淡吧。而陶然亭旁,“春中柳烟荡漾于女墙青影中,秋晚芦雪迷濛于欹岸斜阳外,颇饶野趣”,同样有依依的杨柳,同样有飒飒的秋菊,虽看不到南山的那一抹碧绿,虽不过是喧嚣的都市里一片小小的山林水洼,但因心态的平和,也让很多人安逸悠然,“三杯不觉已陶然,此身竟到无何有”。俞平伯是在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造访过这个亭子的,亭子的残破与颓废,让他怅然若失。后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的心平静下来,于是发觉了那内在的境界。

如今,小亭不大,但因太大的名头,所以挤满了比肩接踵的游客。但人流涌动,却挡不住亭子本身的静雅。抬头看,屋内大梁上绘有几幅别致的画片:《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里面的主角,个个也是陶然自得的样子。走累的人,坐在那里,品读着抱柱上"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的对联,真的能生“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的思绪。亭子的南北墙上,有四方石刻,记载了关于亭子的前世今生、文人士子诗词歌赋的唱和,静下心来揣摩,能隐约看到这里当年演绎过的风花雪月。亭子的周围,还有诸如慈悲庵、龙树寺、黑龙潭、龙王亭、风氏园、窑台、鹦鹉冢等历史胜迹,它们的年龄,多早陶然亭;它们也被文人墨客觞咏了许久,有过独领风骚的岁月。但如今,最知名的,却还是这座亭子。

想不到的是,一种思绪竟然成就了一句诗;想不到的是,一句诗竟然能够成就一座亭;想不到的是,一座亭竟然能够成就一处园林;更想不到的是,因这思绪,这座叫陶然的亭子竟然成就了好多人心中那难以泯灭的追求。[1]

作者简介

张春彦,山东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