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十月話銀杏(趙曉舟)
作品欣賞
京都十月話銀杏
北京歸來已有數日,感慨頗多卻無從下筆,思前想後還是覺得銀杏樹值得一提。
銀杏,也叫白果樹,鴨腳子,有「公公栽樹、孫子吃果」之說,故又叫公孫樹。是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中惟一尚存的物種,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銀杏為大型落葉喬木,樹最高可達40米,葉子呈扇子形,薄且有縱向紋理,有如鴨掌,邊緣有如刀刻的缺口。葉的正面綠而背面略淡。銀杏是靠種子繁衍後代的,樹的生長周期較長,樹齡可達上千年。古人看銀杏葉,首先想到的不是樹葉像扇子而是像鴨掌,因此曾將其叫做「鴨掌葉」。因其不易被蟲蛀和染病,又儀態俊雅,古代文人墨客喜歡以銀杏葉相互饋贈,就像安徒生童話里經常出現的被壓在書本中的玫瑰花一樣,寄託着人的意念。北宋歐陽修就曾經寫詩說:「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這誠可珍。」
北京的銀杏種植歷史比較久遠,然而城中最美的銀杏要數釣魚台國賓館東牆、北牆外數千米的銀杏林,樹木高大、整齊,尤其葉子泛黃時間集中,遠遠望去金燦燦的一片。初秋漫步,撿些完整美麗的銀杏葉,效仿古人相贈,惠而不費,暗香殘留,一定讓你浮想聯翩。
因為我鍾情於銀杏,所以在離開北京的那天早上,獨自來到釣魚台國賓館牆外銀杏道上徘徊,在晨曦的透射下,眼前一片金黃。不多時,賞秋的客人、浪漫的情侶、舉着長鏡頭的攝影愛好者、支起畫板的寫生者,都成為林中一景,給祥和的首都秋天平添了幾分生動。
在北京,千年銀杏隨處可見。古剎、道旁都能看到。儘管它已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但蒼翠郁綠,生氣盎然。看到這自遠古歷經滄桑遺留下來的「活化石」,可以激發人的懷古幽思、愛國情懷。
據一位園林工介紹,北京銀杏中比較有名的數西山潭柘寺內三聖殿東側的帝王樹最古老,種於遼代,有上千年的樹齡,樹的直徑兩米多,須五個人方能抱攏。清乾隆帝曾到潭拓寺,覺得它氣宇昂然,像個樹中之王,就封了它個「帝王樹」的雅號。大覺寺的那棵也有八百多年歷史,枝葉繁茂,充滿生機,六個人才能圍抱它。去大覺寺的人除了賞玉蘭,自然也要目睹一下這株千年銀杏。其他寺廟裡差不多都有雌雄兩棵銀杏。正因為有這些古銀杏的點綴,才使古剎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氣氛,這是很多古剎成為名勝古蹟的其中一個原因。
筆者這次倉促進京,尤以對銀杏樹的感觸頗深。天安門固然宏偉,長安街即便坦蕩,景山縱然俊秀,然而,如果沒有數不清的銀杏樹裝點,十月的北京一定會大為遜色。且看秋風咋起,北京城裡大街小巷的銀杏樹,就像燈一樣,刷的一下,被點亮了。銀杏讓首都的秋色更富詩意、更具浪漫、更有情懷。
人在銀杏樹下行走,如同走在美麗的大自然里,對於城市而言,再美的園林都不過是一處被濃縮了的大自然,而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卻如被放大了的園林。由此,我深深地感到,城市美景,充其量不過是城市心靈的棲息地,而自然界才是城市的過去與未來。
回家的路上,我彎腰撿起一片靜靜躺在地上的銀杏葉子,輕輕捧在手上靜靜端詳,仿佛手裡捏着一段遙遠的歲月,不,那是一段稍縱即逝的生命,也是一首葉老歸根的歌。[1]
作者簡介
趙曉舟,男,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