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亨里克•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语: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1]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原文名 Henrik Johan Ibsen
出生 1828年3月20日
希恩
逝世 1906年5月23日
国籍 挪威
职业 剧作家
知名作品布朗德
培尔·金特

目录

人物经历

1834年,易卜生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

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德国各地剧院参观。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关汉卿大约生活在1240--1310年之间,而挪威杰出的剧作家、诗人易卜生(又译作:易仆生。他为世界文库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二十五部戏剧和丰富的诗歌、书信、文艺散文。),却生活在1828~1906年之间,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同样在今天享誉世界。旧中国知识分子结构里,没有多少懂易仆生的,除了古希腊悲剧,仅知道点《窦娥冤》。"写作,既是坐下来判断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同他的剧作一样深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被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父"。这位北欧文化巨人,以社会化性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观,反映了挪威那个特定的时代。易卜生的作品有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子。如果说严复单单基于英格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自由主义保有理论的基本可靠性,而胡适以易卜生主义解说自由主义。因为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文学革命发表理论文章,在"新青年"辟"易卜生专号"提倡妇女解放,为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恐怕也如此。易卜生曾说:"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为可以感知的活体。"是的,人骨里的本能决定屈从群体的倾向,一个作家的笔必须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突出个人争取自由的天性,因此易卜生不愧为"伟大的问号"。《培尔金特》,挪威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经典之作。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HagerupGrieg1843-1907),运用挪威民间音乐,根据易卜生同名诗剧,创作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正如易卜生对一位看不懂他的戏剧的德国读者说:"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他晚年作品,更是他人生的写照。易卜生,伟哉伟哉!"。

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开始,他就被提名为候选人,一直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可惜前两次都失之交臂,当1903年瑞典文学院将目光投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特别是挪威以来,他的希望大增,可是同胞比昂斯滕·比昂松成为了他最大的竞争者,由于两人实力相当,曾经有人建议,两人同时获奖,可是有些院士以不符合评奖章程而否决,二人只能择其一,由于前两届得主都因为生病原因未能亲自前来领奖,瑞典文学院不希望今年再次有得主缺席,由于七十五岁的易卜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七十一岁的比昂逊虽也年迈,但还是生气勃勃,创作力旺盛。这样,瑞典学院选最终把文学奖单独颁发给比昂逊。

主要作品

亨里克·易卜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欧洲知识界取得现代突破的中心人物,被公认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仍在世界各地继续上演。据说,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

易卜生共出版过26部戏剧和一部诗集,其作品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

民族浪漫历史剧

其中包括从《凯蒂琳》(1850年)到《觊觎王位的人》(1863年)等剧作

思想剧

《爱情喜剧》(1877年)、《布朗德》[2](1866年)、《培尔?金特》(1867)和《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年)

当代现实剧(又称四大社会问题剧)

《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82年)

心理与象征剧

《野鸭》(1884年)、《罗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达?高布乐》(1890年)、《建筑师》(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6)和《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

戏剧之父

挪威首都奥斯陆南边的小城斯基思,是个保留着北欧中世纪建筑的城市。城中,那座塔楼高耸、气势雄伟的大教堂,更让人们惊叹不已。一天,有个满头鬈发、相貌俊秀的孩子路过教堂时,突然吵着要陪伴他的女仆带他一起登上塔楼看风景。当孩子从高空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广场的车马、只有玩具一般大小的行人时,兴奋得拍手欢呼起来。这一刻,他从高空看世界的感觉,似乎影响到这孩子的一生。

几十年后,这个名叫易卜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剧作家。他写出了好几部剧情紧凑,用人物遭遇生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剧本,剖析了人世间的虚伪和罪恶,突破了戏剧多年来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传统,不但震动了挪威,还影响了欧美。这些戏剧深刻揭露了假、恶、丑,正如他在《在高原》一诗中所说:"我从高处看人群,看清了他们的真正本性……"

四年后,暂居罗马的易卜生开始用笔写下他的思索,那是一篇题为《关于一出现代悲剧的札记》的文章:"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妇女的……这个社会纯粹是男权社会,一切法律都由男人制定……"他放下笔,又想到现在的家庭,几乎与封建时代一样,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玩偶。易卜生思考着。又过一年,他写出了剧本《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剧本出版两个星期后,就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次公演。大幕拉开,观众们看到舞台上出现的是奥斯陆一个银行经理海尔茂的家。快到圣诞节了,这个家庭多么温馨啊,圣诞树送回来了。海尔茂温情地称呼妻子娜拉"小宝贝"、"小鸽子"。他爱自己的妻子,从不在外寻花问柳、酗酒闹事。娜拉好像也挺幸福,她结婚八年,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好几年前,因为海尔茂患病要去疗养,娜拉手头没钱支付,百般无奈只得背着海尔茂假冒自己父亲的签字,向银行借债送丈夫去看病。这些年来,她省吃俭用积钱还了这笔债。

眼下,升任经理的海尔茂要解雇职员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是当年娜拉冒名借款的知情者,他不愿失业,写信向海尔茂告发此事,威胁他。海尔茂看信后居然对娜拉大发雷霆。当柯洛克斯泰听人劝说后,写信表示绝不再提此事时,海尔茂又对娜拉亲热起来。这番周折让娜拉终于看清丈夫海尔茂的虚伪本质,也明白自己在家中只是海尔茂的玩偶和消遣的东西。她愤然离开了这个家。

《玩偶之家》形象生动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市侩气和虚伪,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它的上演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种种用"道德"来否定《玩偶之家》意义的言论,使易卜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易卜生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写出《群鬼》、《人民公敌》等戏剧,用作品反击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的恶毒攻击。这些台词正是易卜生的心声。《玩偶之家》的结尾,娜拉出走之后向何处去?是个问号。《人民公敌》的结尾,坚持真理的斯多克芒医生成为孤独的少数派,不但自己失去了工作,连同情他的女儿、朋友也都失去了工作。他今后怎么办?也是个问号。易卜生这类揭露现实的戏剧,没有走传统戏剧在剧情高潮中解决问题的老套路,而是提出问题,激发观众去思考。因此他被称为"伟大的问号"。

易卜生在一些取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戏剧中,同样注入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培尔·金特》中,他写了一个富于幻想、终日懒散生活的青年培尔·金特流浪闯世界的经历。培尔·金特遇到过妖魔,后来又贩卖黑奴发财致富,干了不少坏事,最终破产潦倒,回到了家乡。易卜生七十八岁时在奥斯陆逝世。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本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他的创作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