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亞歷山大二世對歐洲的外交政策是什麼

亞歷山大二世

來自網絡的圖片

亞歷山大二世對歐洲的外交政策是什麼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與奧地利帝國的關係惡化(俄國幫助奧地利鎮壓了1848年歐洲革命,但奧地利卻幫助戰爭中俄國的敵人)。新的外交事務大臣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公爵上任後,把恢復俄國在巴爾幹的影響力、進入黑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他致力於廢除《巴黎和約》對俄國的限制,其決策對亞歷山大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

戈爾恰科夫最初奉行相對的孤立政策,並為此解釋說:「俄國不生氣,俄國在恢復力量。」他一度把法國看作是可能的盟國,試圖與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建立聯繫,達成法俄和解。1859年,雙方簽訂《中立與合作條約》。但法國在對於俄國利益至關重要的一些問題上卻持模糊不清,甚至批評俄方的態度。到1863年波蘭大起義後,法國企圖代表波蘭人進行外交干涉,但被沙皇政府拒絕。兩國關係逐漸疏遠。

波蘭大起義後,英國強硬主張恢復1815年波蘭憲法,法國也要求恢復波蘭自治政府。英、法、奧聯合向俄國施壓,要求讓波蘭獨立。而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主動尋求與俄國合作。[18]戈爾恰科夫採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孤立了對俄國最為強硬的英國,解決了這一問題。

此事後,俄國與普魯士達成和解,但這使得俄國沒有阻止德意志帝國的出現並讓它成為歐洲大陸的一個強國,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沙皇政府外交史上犯下的一個最大錯誤」。1870年普法戰爭後,俄國藉機拒絕承認《巴黎和約》的不利條款。1871年的倫敦大會終於取消了《巴黎和約》對俄國的限制,俄國重新獲得了在黑海地區擁有艦隊的權利。此後俄國採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試圖恢復與法國的關係,並與奧地利開始接觸。[36]1872年至1873年間,俄國與德國、奧地利結盟,成立「三皇同盟」。但在此後,德俄關係惡化。1885年保加利亞危機後,三皇同盟最終解體。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正是「泛斯拉夫主義」思潮流行的時期,以歷史學家波戈金為首的泛斯拉夫主義者幻想組建一個以俄國為霸主的斯拉夫聯盟。在這種思想的號召下,巴爾幹各民族紛紛發動起義,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亞歷山大乘機打出了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希望從中掠奪奧斯曼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俄土戰爭開始前,亞歷山大與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達成了瓜分奧斯曼的秘密公約,又與英國協調立場,保證只占領保加利亞,而不會吞併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俄土戰爭開始後,俄軍利用巴爾幹人民的解放戰爭,渡過多瑙河之後順利占領了索菲亞和阿德里安堡,逼近伊斯坦布爾。雖然俄國在英國和奧匈帝國的壓力之下被迫放棄進攻伊斯坦布爾。根據1878年3月3日俄土簽訂的《聖斯特凡諾條約》,俄國不僅重新獲得了比薩拉比亞的西南部地區,而且要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由俄國派遣一支5萬人的軍隊監督其自治。1878年的柏林會議迫使俄國改訂《柏林條約》,作出許多讓步。但總的來說,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