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龍潭公園,位於山東省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因內有五龍潭而得名。占地面積5.44公頃,其中水面0.8公頃,是由潭、池、溪、港等景觀構成,以質樸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園。[1]

目錄

簡介

五龍潭泉系並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有水自池底湧出,形成累累串珠的古溫泉、東流泉、回馬泉、濂泉;有水從碗口粗的泉眼騰湧,水花飛濺,狀若趵突的玉泉、青泉、潭西泉;有水從池岸石隙漫溢,跌落清溪,形似瀑飛的宮家池、虬溪泉;還有「地涌千珠亂,天重一鏡湖」的天鏡泉,「滋味美如飴,一飲似天漿」的蜜脂泉,以及賢清泉、並洗缽泉、睛明泉、七十三泉等名泉。

盛水時節,遊人在觀賞眾泉的同時,還可以參觀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秦瓊故宅舊址、古歷亭舊址及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等。「門神——秦瓊故宅」舊址,相傳唐時秦瓊隨太宗征戰,累立戰功,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封名護國公。故在五龍潭側建祠,並存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石碑,定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中奇書法篆刻展覽館坐落在公園的西部,展廳內陳列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200餘件。

遊覽最佳時節為四月至十月,公園內設有潭西茶社,這裡是品茶賞泉的最佳去處。

傳說故事

五龍潭又名淨池、烏龍潭、龍居泉,古時曾是大明湖的一部分。相傳昔日五龍潭頗有靈性,每逢大旱,在潭邊祈雨必靈。故元朝初年,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 關於五龍潭的形成,傳說甚多。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清代訓詁學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記》中寫道:"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五龍潭是濟南諸泉中最深的一個,泉水碧綠凝重,深不見底,終年涌流不息。桂馥曾在潭邊建潭西精舍,後頹廢。現於其舊址建起潭西閣,遊人可於閣中賞看龍潭秀色。

景點介紹

五龍潭

金代《名泉碑》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當時稱其為「灰灣泉」。據史書記載,此潭六朝時稱其為「淨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宋時又稱「四望湖」,為古大明湖的一部分。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淨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新建五龍神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

五龍潭內與其附近的天鏡泉(江家池)、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溫泉(溫泉)、懸清泉(賢清泉)、淨泉、醴泉、洗心泉、回馬泉、靜水泉、濂泉、西蜜脂泉、東蜜脂泉、月牙泉、井泉、濼溪泉、虬溪泉、金泉、裕宏泉、東流泉、北洗缽泉、顯明泉、晴明泉、聰明泉等28處名泉,共同組成五龍潭泉群。

五龍潭池長70米,寬5米,水深4米有餘,溢水標高25.80米,用水量達8600~43000立方米/日,在「四大泉群」中居第三位。潭水有五處泉水匯注而成主流,經北護城河,最後注入小清河。 五龍潭周邊景色極佳,1985年闢建成五龍潭公園,如今已成為濟南的一大勝景。

古溫泉

位於五龍潭東南側,因泉水溫度較高,且歷史悠久而得名。即使隆冬季節,大雪紛飛,泉中也熱氣蒸騰。

懸清泉

又名賢清泉,位於五龍潭北側。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狀,以自然石駁岸。泉水清澈,楊柳垂蔭,景色怡人。清人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寫道:」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焉者也」。清代,懸清泉畔曾建有一處別致的水景園-朗園,後荒廢,人們在其舊址上修建了攬泓榭,景色亦佳。

天鏡泉

天鏡泉又名江家池,位於五龍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雲倒映水面如天垂鏡而得名。清道光《濟南府志》中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鑑鬚眉」。天鏡泉是五龍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勢甚好。池內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很是好看。

七十三泉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瓏別致,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匯入五龍潭。七十三泉的出現尚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著名學者桂馥命人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時,挖出一個泉眼,泉水汨汨噴涌,水勢甚佳。桂馥大喜,大宴賓客,請眾人為此泉起名。眾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後桂馥靈機一動,為此泉起名為「七十三泉」,眾人無不稱妙,桂馥還賦詩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2]

交通旅遊

乘坐公交3、41、66、101、k109、k50、k54、k91、游777路等至西門站下,往北走170米即到公園東門; 或乘坐5、104、k59路至趵突泉北門站下,再步行三分鐘即到。

門票

免費

導遊、軍人、老年人持有效證件免票;支持使用「濟南市公園通游年票」。

開放時間

4月10日-10月9日:7:00-19:00;

10月10日-次年4月9日:7:00-18:00。[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