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苓
雲苓又名茯苓(fú líng),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
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
茯苓與土茯苓名稱相似,因此易混。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的根,外皮黃棕色或灰褐色,與茯苓完全無關。
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茯苓
學名:Wolfiporia cocos
別稱:雲苓、松苓、茯靈
界:真菌界
門:擔子菌門
亞門:傘菌亞門
綱:傘菌綱
目:多孔菌目
科:多孔菌科
屬:茯苓屬
種:茯苓
分布區域:大別山金寨、岳西產量最大、質量最優,湖南主供南方使用,產量居次。
形態特徵
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
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
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表現出3種不同的形態特徵,即菌絲體、菌核和子實體。
1、菌絲體 包括單核及雙核兩種菌絲體。單核菌絲體又稱初生菌絲體,
是由茯苓孢子萌發而成,僅在萌發的初期存在。雙核菌絲體又稱次生菌絲體,
為菌絲體的主要形式,由2個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體相遇,經質配後形成。
菌絲體外觀呈白色絨毛狀,具有獨特的多同心環紋菌落。在顯微鏡下觀察,
可見菌絲體由許多具分枝的菌絲組成,菌絲內由橫隔膜分成線形細胞,
寬約2-5微米,頂端常見到鎖狀聯合現象。
2、菌核 由大量菌絲及營養物質緊密集聚而成的休眠體 。
球形、橢球形、扁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小者重數兩,大者數斤、數十斤;
新鮮時質軟、易折開,干後堅硬不易破開。菌核外層皮殼狀,
表面粗糙、有瘤狀皺縮,新鮮時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後變為黑褐色;
皮內為白色及淡棕色。在顯微鏡下觀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絲多呈藕節狀或相互擠壓的團塊狀。
近皮處為較細長且排列緻密的淡棕色菌絲。
3、子實體 通常產生在菌核表面,偶見於較老化的菌絲體上。蜂窩狀,
大小不一,無柄平臥,厚約0.3-1厘米。初時白色,
老後木質化變為淡黃色。子實層着生在孔管內壁表面,
由數量眾多的擔子組成。成熟的擔子各產生4個孢子(即擔孢子)。
茯苓孢子灰白色,長橢圓形或近圓柱形,有一歪尖,6×2.5-11×3.5微米。
目錄
=功效與作用
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藥性平和,利濕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濕季節的調養佳品[1]
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靜、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鬆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
藥用價值
羧甲基茯苓多糖毒性低,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 3.13g/kg。對犬的急性、亞急性毒性試驗未見到明顯的毒性反應。
但大劑量(人常用量的500倍)給藥後的開始2周,
小鼠體重有明顯抑制,可使末梢血中白細胞總數增加,GPT亦輕度增加。
醫學作用
=藥理作用
利尿作用
利尿作用:25%茯苓醇浸劑給正常兔腹腔注射0.5g/Kg,出現利尿作用。用切除腎上腺的大鼠實驗證明,利尿作用與影響腎小管Na+的吸收有關。
有報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給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後,幾乎不顯示利尿作用,
在輸尿管瘺犬慢性實驗靜脈注射煎劑時,也無利尿作用。但也有報告認為,
用清醒家兔慢性實驗證明茯苓確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對照證明,其利尿不是由於鉀鹽,
而是鉀鹽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茯苓的熱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組分對正常家兔作用不顯著,
若茯苓配伍以生薑、甘草則從投藥後1小時尿量平穩增加,其後作用持續。
臨床將茯苓與白朮、生薑等配伍用於慢性腎炎等症狀者,
投藥1小時後尿量有相當程度的增加。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複方比單味藥能產生持續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闡明。有人用茯苓灰分與25%茯苓醇浸液進行對照,
結果後者顯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則無作用,說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
用切除腎上腺的大白鼠實驗,注射去氧皮質酮合併應用30%茯苓煎劑比單用去氧皮質酮者尿量增多,
尿鈉、尿鉀排除量亦增加,從而認為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質酮作用,
而與影響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有關。
鎮靜作用
茯苓煎劑小鼠腹腔注射,能明顯降低其自發活動,並能對抗咖啡因所致小鼠過度興奮;
對戊巴比妥鈉的麻醉作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茯苓可增強硫噴妥鈉對小鼠中樞抑制作用,麻醉時間顯著延長。
煎劑特別是茯神注射液,對動物有鎮靜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在土撥鼠、蟾蜍和食用蛙離體心臟的灌流實驗中,茯苓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增快。
茯苓水制浸膏及乙醇浸膏對家兔有降血糖作用。茯苓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對離體蛙心均有增強收縮、加快心率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茯苓對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
防止肝細胞壞死。茯苓浸劑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
使平滑肌收縮幅度降低,張力下降,對大鼠幽門結紮所致潰瘍有抑制作用。
並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離酸含量。
抗腫瘤、抗癌作用
茯苓聚糖本身無抗腫瘤作用。
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對小鼠肉瘤S180 實體型及腹水轉實體型、子宮頸癌S14實體型及腹水轉實體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
茯苓多糖腹腔給藥10mg/kg以上,能抑制小鼠S180 實體瘤生長,
但與抗腫瘤藥5-氟脲嘧啶、環磷酰胺等聯合應用未見明顯協同作用,
對體外S180 細胞無直接殺傷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對小鼠移植腫瘤U14 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對艾氏腹水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試驗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的DNA 合成有抑制作用。
茯苓素對小鼠白細胞L1210 細胞的DNA 合成有明顯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加強。茯苓素對抗癌藥有增效作用,
與絲裂黴素合用的抑瘤(小鼠肉瘤S180)率為48%(絲裂黴素單用為35%);
與更生黴素合用的抑瘤率為38.9%(更生黴素單用為19.6%);與環磷酰胺合用抑瘤率為69.0%(環磷酰胺單用為32.3%);
與5-氟脲嘧啶合用的抑瘤率為59.1% (5-氟脲嘧啶單用為38.6%)。對小鼠白血病L1210,
單獨使用環磷酰胺的生命延長率為70%,茯苓素與環磷酰胺合用為168.1%。
關於茯苓抗腫瘤的作用機制,有實驗證明, 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腫瘤作用與胸腺有關。
亦有報告指出,茯苓多糖激活局部補體,
使腫瘤臨近區域被激活的補體通過影響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或其他細胞及體液因子,從而協同殺傷腫瘤細胞。
羧甲基茯苓多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的抑制作用是通過抑制DNA 合成而實現的。
抗癌作用:茯苓次聚糖對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抑制率達96.88%。
自人工深層培養獲得的茯苓菌絲體中,可提取到茯苓多糖F1和H11,具明顯抗腫瘤活性。
其他作用
茯苓煎劑內服,可使玫瑰花結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誘發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上升。
茯苓多糖具有抗胸腺萎縮及抗脾臟增大和抑瘤生長的功能,
茯苓多糖灌胃能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加ANAE 陽性淋巴細胞數,
還能使小鼠脾臟抗體分泌細胞數明顯增多。茯苓多糖亦能使環磷酰胺所引起的大白鼠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
羧甲基茯苓多糖還有免疫調節、保肝降酶、間接抗病毒、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減輕放射副反應,
誘生和促誘生白細胞調節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無不良毒副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茯苓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
乙醇提取物能殺死鈎端螺旋體,而水煎劑則無效。
免疫增強作用:茯苓聚糖對正常及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能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營養作用
民間驗方
治胃癌。茯苓、龍葵、半枝蓮各15克,紅參、白朮、黃芪各9克,訶子肉6克,
乾薑、丁香、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日1劑。能使面浮足腫、腹脹便溏等症狀逐漸改善,飲食好轉。
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蘇梗、橄欖各18克,
枳殼15克,橘紅、生薑各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日1劑,繼續服用,能使症門面減輕,進食順利,X線複查癌灶明顯縮小。
治肝癌茯苓、龍葵各45克,白英、半枝蓮各15克,
白芍、丹皮各9克,玄參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覺症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範圍。同位素掃描放射區顯影分布均勻。
治白血病茯苓、喜樹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馬鞭草、葵樹子各9克水煎服。
能使症狀獲完全或部分緩解,延長生存期,宜於急性各型。
治潰瘍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黃礬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調敷患處,
同時內服銀花、連翹各50克的水煎液(《抗癌植物及其驗方》)
治水濕痰飲:治水濕瀦留茯苓30克,白朮15克,豬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檳榔、蘇梗、澤瀉、桑白皮、陳皮各9克,人參、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
治脾虛不化。茯苓、黨參、白朮各60克,神曲、麥芽、山楂、山藥、砂仁、陳皮、肉豆蔻霜各30克,
木香、黃連、甘草各22克,共研細末,水泛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溫開水送。
治心神失養。茯苓9克,酸棗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為酸棗仁湯。亦宜於虛煩不眠、心悸眩暈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