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丘北县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下辖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批准成立的以岩溶湖群湿地及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业务管理部门为丘北县建设环保局。保护区总面积20732.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665.0公顷,缓冲区面积18067.0公顷。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

气候类型: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岩溶湖群湿地

地理位置:云南省丘北县

占地面积:20732.0公顷

著名景点:普者黑景区

历史沿革

200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岩溶湖群湿地及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0732.0公顷。

200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对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进行了调整:将普者黑盆地的东缘和八道哨水库以南、以东面积为9679公顷的区域,以及摆龙湖西面丫堵新寨、老寨附近面积为307公顷的区域,调出保护区面积,调出总面积为9986公顷,调出后保护区总面积10746公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云南丘北普者黑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的中部,地处东经103°56′55″~104°08′18″,北纬24°06′15″~24°11′42″之间,面积为10746hm,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15%。涉及丘北县的双龙营镇、曰者镇、官寨乡和八道哨乡四个乡镇。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158公顷,缓冲区面积4403公顷,实验区面积4185公顷。

气候

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6.4℃,平均降雨量1206.8毫米,平均日照2056.2小时。

地形

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属于岩溶盆地地形。盆地内地形平坦,海拔1446~1462米,地表岩溶形态主要是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和岩溶湖群等;盆地边缘主要为石牙坡地,峰丛洼地等岩溶地貌,海拔高度1500-1700米。

保护目标

动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3年保护区内有哺乳类有5目9科14属15种;两栖类有1目4科6属8种;爬行类有2目5科10属11种;鸟类有16目34科145种;鱼类有4目10科17属17种;甲壳动物2科2属2种,软体动物2科2属3种。

在145种鸟类中,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即东方白鹳;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1种,即黑翅鸢、[黑]鸢、雀鹰、松雀鹰、普通𫛭、红隼、白鹇、原鸡、白腹锦鸡、褐翅鸦鹃、领角鸮。

植物资源

据考察资料,虽然普者黑自然保护区内野外现存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非常少,区内部分保护物种为人工栽培,保护价值不大,但野生植物种类仍然比较丰富,并且植物区系反映出滇中高原和滇东南岩溶土地植物种类的交错分布,其中槭树科植物甚多,如都安槭、灰叶槭等,均反映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与广西的石灰岩山植物区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滇黔桂古特有中心的重要组成成份之一。据统计,保护区境内约有高等植物(包括栽培植物)119科348属507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种,即菱科的野菱、水鳖科的海菜花、水龙骨科的扇蕨。有云南新分布种5种,即灰叶槭、亮叶槭、都安槭、金沙槭、紫果槭;有人工栽培植物4种:即银杏科的银杏和苏铁科的苏铁、蓝果树科的喜树和樟科的樟树。

旅游景观

自然景观

保护区为岩溶湖泊景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多期次的强烈地壳活动、湿热多雨的古气候条件,造就了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原热带岩溶湖泊景观。区内分布有大小湖泊16个,有形态各异的峰林、峰丛和孤峰300多座,有大溶洞80余个。分布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奇秀迷人。以岩溶湖群、洞群、峰群为主体,形成了“山山有奇洞,洞洞流清泉”和“山中有水肚中空,洞水相连水下峰”的人间“仙境”。造就了普者黑湖中有峰,峰中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荷,山连山,水绕水,山水相连,湖光山色混为一体的景观资源组合优势,具有“春览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枝头,冬看生态博览园”的自然景观格局。

人文景观

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居住着壮族、彝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保护区增添了灵气。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龙节”等。

此外,普者黑还有古岩画、梁王堆、僰人罐群、多宝座和尚塔等人文遗迹,已被纳入普者黑旅游文化建设,是普者黑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

生态价值

丘北县普者黑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中国西南部滇黔桂喀斯特地貌中极具代表性,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喀斯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建立云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1)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在科学的管理下,保持本来的自然面貌,一方面维持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创造最佳人工群落模式和进行区域开发的自然参照系统;(2)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既保存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基因库,又保护着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使其免遭灭绝;(3)维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和持续利用,保护种质资源的提供基地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4)保护特殊有价值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为考证历史、评估现状、预测未来提供研究基地。[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