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尾鳳蝶

學 名 :Bhutanitis mansfieldi,屬於鳳蝶科尾鳳蝶屬。

中   名 : 雙尾(褐)鳳蝶雲南褐鳳蝶雲南斑紋鳳蝶曼氏尾鳳蝶為中國雲南的一種特有蝴蝶。

分布地理 : 分布於雲南(中甸)、四川(貢嘎山、海螺溝)。

保護級別 : 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保育現況 : 為CITES名錄中之第二類物種,IUCN之R級物種。

目錄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總科: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鳳蝶科 Papilionidae

屬: 尾鳳蝶屬 Bhutanitis

種: 二尾鳳蝶 B. mansfieldi

形態特徵

中小型鳳蝶。體翅褐色,尾突2枚,複眼周圍具毛,觸角腹面鋸齒狀。翅展80~100 mm(雲南亞種);67 - 73 mm(四川亞種)。

翅底黑色,概形較褐鳳蝶為寬、 短;前翅外緣略成直線狀而翅頂部略成截狀,後翅寬而常,外緣成波狀,M3,Cu1,Cu2脈末端有 明顯之尾突,M3尾突基部細而末端肥大成錘狀,Cu1尾突小而成指狀,Cu2尾突則成葉片狀。翅背 面底色呈褐色,前翅前半部具7條、後半部具4條黃色條紋,後翅具黃色圈形斑,外側具猩紅色條 紋,其外緣呈齒狀,更外側則有3枚灰藍色斑,外緣佈有4枚黃色斑。[1]

翅腹面比翅表色淺,黃色條 紋如翅表,但所占面積較大,前翅外緣區並有多條平行黃色細紋。♀色彩斑紋近於♂,惟黃色紋更 加明顯且體型略大。交尾後尾端帶有近於白色之附屬物(Saigusa & Lee,1982)。

雄雌差異

雄蝶前背面褐色,前翅布有7條波曲的黃色寬頻。後翅有粗重的黃色網紋,臀角具紅色弧形斑,下方具3枚模糊的灰斑,外緣具橙黃色斑。腹面斑紋如背面,鱗片稀少而呈油紙狀,黃紋寬闊發達。

雌蝶斑紋似雄蝶,翅色更淡,黃紋更寬。

棲息環境

雌蝶通常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範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最為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佈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於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範圍、也要廣闊得多。成蟲多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上氣候溫和、冬季乾旱晴朗、夏季較為潮濕的高山峽谷林地中 。

常見其出沒於懸崖峭壁下蔥蘢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經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待雌蝶飛過而追趕交尾,這時揮網兜捕,極易成功。[2]

如若漏網即時飛入叢林,棲止於藤蔓或樹木枝幹上,它飛行敏捷,舉動迅速,更憑藉其翅裡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現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勢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幹上。

生活習性

雙尾褐鳳蝶常常停在濕潤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在生存時間內,雄蝶忙著尋找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雙尾褐鳳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下,是跟著四周環境溫度而變更的,因此雙尾褐鳳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安排,溫度低了,就結束活動。

每當初春或暮秋的凌晨,在原野裡,常可見到一些雙尾褐鳳蝶張開了翅膀,面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回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景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察看,能夠看得分外明白。當太陽從雲層裡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雙尾褐鳳蝶活潑地四處翩飛。

如果太陽忽被雲層掩蔽起來,那麼它們就立即停止了活動,瞬間,居然看不到一個完整的雙尾褐鳳蝶的蹤影。當陽光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像這樣規律的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十分有趣。


繁殖方式

屬於完全變態型,卵多數散產於寄生植物葉片、枝條、果實等處,尤其產於馬兜鈴屬攀緣藤本植物上。

幼蟲

一年發生1代,幼蟲也以這些植物為生存,幼蟲期5齡。以山黃麻、台灣朴、頷垂豆等植物寄主。

化蛹前,幼蟲先尋找合適的化蛹場所,排出消化道內含物,脫表皮而成蛹。蛹不結繭,有保護色。

成蟲

成蟲 4-10月出現,多在白天活動,為晝出性。常見於地面吸食水液及腐果、樹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