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鄉土情懷(趙陽)
作品欣賞
書寫鄉土情懷
他初中畢業後就踏入社會,當過臨時工,做過泥瓦匠。但從小熱愛文學的他,一直沒有熄滅心中的文學夢。通過自學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創作出大量作品。
他用文字抒發對家鄉壽縣的情感,寫身邊之人和身邊之事。同時,他還致力於壽縣文化的傳播,主編叢書《文化壽州》,展現楚都大地濃郁的文化內涵。
(採訪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他是一個很有責任感、很有使命感、也很有文學才華的一個文化人。)
本期的《淮南文化人》為您講述——《趙陽:書寫鄉土情懷》。
導語:歡迎收看本期的淮南文化人。著名詩人艾青曾經寫過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用來形容我們要說的這位文化人,是再合適不過了。他是土生土長的壽縣人,用文字抒發對家鄉的情感,為傳播家鄉文化不懈努力,他就是趙陽。
配音:《壽州隨筆》《壽州千古之謎》、《八公山漫話》、《天下第一塘——安豐塘》、《千年正陽關》……這些都是系列叢書《文化壽州》的作品,主編趙陽。從2013至今,該叢書共出版16本,由趙陽及組織的本土作家共同著成。如今這套叢書已經成為壽縣對外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
採訪原壽縣文聯主席邵軍:《文化壽州》在壽縣來說,它的文化意義不僅在於幾個作家團結起來形成了這樣一種系列叢書,更重要的是對於壽縣整體文化的這樣一種開發、挖掘,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配音:這套叢書的主編趙陽,初中畢業後就踏入社會,曾經是一個靠做苦力謀生的年輕人。那麼他為什麼會走上文學的道路呢?這與他的文學天賦分不開。趙陽從小熱愛讀書寫作,上作文課是他最開心的事,別人一學期都寫不完的作文本,他兩三節課就寫完了,他的作文也常常被當做範文傳閱。但是,年少的趙陽卻沒有珍惜這一切。初中時他迷上習武,導致學業荒廢、中考失敗,無奈之下做起了臨時工。
採訪趙陽: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我們在糧站住的時候要扛包,那個時候身體才剛剛長成,還不到二十歲。
配音:更讓趙陽感到痛苦的是,他看不到自己未來的出路。一次,他的一位小學畢業的同事,通過學習成功在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這燃起了趙陽的希望。他也開始嘗試寫作,默默拿自己的作品與同事對比,經過兩年的努力,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太陽雨素描》。
採訪趙陽:自己拿到樣刊的時候,翻來覆去的看,一晚上都睡不着覺。
配音:在這之後,他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他與志同道合之士共同成立安豐塘文學社,創作並發表多篇作品,他也被譽為「安豐塘畔一支筆」。漸漸地,他產生了驕傲的心理,認為「天下奇才盡此州,此州人才就是我」。
採訪趙陽:當時也不知道天高地厚,覺得發了一篇兩篇就認為自己天下第一,殊不知其實才發了一點東西,只不過是皮毛而已。
配音:1991年,淮河流域突發洪水,趙陽將自己的見聞寫成報告文學《古塘抗洪備忘錄》,被國內多家刊物收錄,他也被抽調到國家水利部辦公廳從事宣傳工作。在這裡他開闊了眼界,也意識到自己的局限,開始大量閱讀書籍,到高校進修,學習寫作技巧,先後發表散文集《在水一方》和《四季人生》。
採訪趙陽: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基層寫作者,基層文學愛好者,我們其實需要通讀的書太多了,我們自己的短處太多了。
配音:2000年,趙陽被調入縣政府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這時的他陷入新的迷茫之中。繁忙的工作使得文學創作的時間減少,作品產量隨之降低,再加上影響力有限,趙陽甚至產生了放棄寫作的念頭。直到他進入八公山風景區管委會工作,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向。
採訪趙陽:在八公山上,我們把八公山的像南北朝時候吳均的《八公山賦》,西漢時候的劉安所寫的《淮南子》把這些書找出來,找出來在不斷的研讀過程當中,才發現作為一個壽縣人,寫作應該寫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配音:找到方向後,趙陽的文學創作進入爆發期。他走遍壽縣各地,在此基礎上創作出散文集《城牆根下》和《壽州走筆》,他寫最平常的人物,最日常的生活,把文化關懷的觸角伸向平民,真實生動地展現了人情與人性。
採訪原壽縣文聯主席邵軍:他接觸的都是最基層的一些生活點點滴滴,所以這些東西奠定了它最基本的基礎,或者是文學基礎,或者是生活基礎,他沒有這些積累,也不會有現在的厚積薄發。
配音:趙陽的壽縣情結不單單局限於個人創作上,更體現在他傳播壽縣文化的自覺和努力上。2012年,趙陽進入壽縣信息中心工作,他在接待外地文化界人士來訪時發現,人們常常驚嘆於壽縣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但當他們想找一套有關壽縣文化的書籍資料進行研究時,壽縣卻拿不出系統梳理本地文化的叢書,這讓趙陽感到很羞愧。於是,他組織多位作家從事壽縣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創作,編寫出《文化壽州》系列叢書,以地區為主要劃分方式,進行文化資源的整合。目前,該叢書仍在持續編纂中。
採訪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為什麼要主編這套叢書,我們就想打個比方,他是在搭建一個文化染坊,為什麼要搭建這個文化染坊呢?因為您知道,壽州文化包括2000年前的壽春文化,它時間太悠久了,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下,這種文化它有些褪色了、斑駁了、模糊不清了,那麼當今必須要有人來搭建這樣一個文化染坊。
配音:趙陽所搭建的文化「染坊」中,不僅有《文化壽州》叢書,還有壽縣作家書屋。趙陽組織建設的作家書屋,為本地作家提供了一個展示作品、對外交流的平台。許多作家從這裡走出,並創作出多部書籍。
採訪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他將他的一些同事們,讓他的一些好朋友們都到這個染坊里去浸染,然後一個個出來的這些人,他們身上就有文化的色彩。這種文化的色彩,是一種什麼樣的色彩,是青銅的顏色,是楚國金幣的顏色,是漢代磚瓦的顏色,是漢代竹簡的顏色。這樣的豐富多彩,這樣的色彩斑斕,這樣的富有韻味。我覺得趙陽他是一個有文化情懷,有文化擔當的這樣一個人,而且他搭建的文化的「染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這樣的一個事情。
配音:在生活中,趙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城牆根下走一走。因為在城牆根下,他更能感受到古城牆的巍峨博大和靜謐安寧。他將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融入生活中,寫進文章里。從少年的懵懂到中年的成熟,一路走來,趙陽對文學創作有了更深的體會,他也將繼續前行,書寫壽州,書寫鄉土情懷。
作者簡介
趙陽,貴州六枝人,偶有作品在報刊和網絡發表,現就職於六枝特區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