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游釣記(易斌)
作品欣賞
鄉村游釣記
我的老家,在離縣城二十華里的一個村庒,村子不大,三十幾戶人家,村里人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多年前父母過世後,房子倒了,家也就沒了。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儘管心裡有所牽掛,但我也只能在夢裡想念它。
昨日應朋友邀請到村莊垂釣,我便欣然應允。駕車行駛在熟悉的公路上,心裡倍感親切,放眼望去,沿途滿目蒼翠春意盎然。車行約半個時辰,拐入一樹木茂密的村莊,至一灣水塘前停下。這是一處平原小村,放眼望去,四周田塊平整,麥浪無垠,因這幾年新農村建設,村莊已搬遷,只剩下一戶牧漁守衛。
車停穩,人剛下車還未言語,塘主家的大黃狗就仰天狂吠。塘主聞聲而出,笑臉相迎,既為垂釣與塘主寒暄幾句,便急切抄傢伙尋釣位垂釣。這是一灣長方形水壩,彎彎曲曲,忽寬忽窄,岸邊灌木叢生,水草豐美,為一天然垂釣場所。話不多說,四處尋找垂釣最佳位置,拋米打窩,躍躍欲試。
平時工作繁忙,難得有閒暇時間,今日忙裡偷閒,自然要享受一番與大自然的親近。給釣位下過誘餌以後,我便順着岸邊溜達觀賞起來。沿岸長滿了各種各樣的灌木野草,儘管很熟悉,但能真正叫出名字的沒有幾個。岸邊長得最多的要數荊條,一種農村用來編織籮筐的樹;其次是構樹,荊棘和桑樹。荊條正在開花,枝頭上發出一條條花穗,紫紅色的花穗上,幾隻蜜蜂正貪婪地吮吸着,從這個枝頭飛到另一個枝頭,不辭辛勞。
對於鄉村,我是不陌生的。因為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娃,雖離家多年,但是兒時的記憶依然歷歷在目:與同村的玩伴捉蜻蜓,玩泥巴,掏鳥窩,滾鐵圈……只是如今,村莊已搬遷,人已老,可謂物是人非,感慨頗多。
我選的釣點位於一水渠與塘壩的交匯處,為池塘的一處鏵尖。此處為一好釣點,前面水域寬闊,水深適中,岸邊因經常有人垂釣,因此地面比較乾淨、平整,沒有太多的雜草和樹木,也無需多慮蚊蟲與毒蛇的侵擾,尤其適合投竿站立。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我便持竿垂釣了。雖然如今釣魚的方式有了許多更新,但是我依然熱愛傳統釣法,即七米的長竿配兩米的釣線,七星漂、朝天鈎,鈎上掛得是又肥又大的紅蚯蚓。塘里的魚很多,浮漂被弄得七上八下,提竿的時候竿竿不落空。只見銀光一閃,一條肥美活蹦亂跳的餐條就掛在鈎頭,偶爾還有幾條巴掌大肥碩的鯽魚,和「昂唧、昂唧」叫喚的黃顙魚,逗得我好不開心。一陣手忙腳亂之後,水裡的魚兒也似乎覺察出危險,開始警覺起來,吃鈎小心謹慎。浮漂被頂起一點,又落下,落下之後,又被快速拉入水中。我一提竿便是空鈎,如此反覆,累得我是腰酸背痛,口乾舌燥,汗水淋漓。於是決定重新補窩,等會再釣。看看兜中的勝利成果,心裡美滋滋。
由於來時匆忙,忘記帶水壺,而朋友的房屋還在對岸,於是決定順着岸邊繞過去喝點水解解渴,和朋友聊聊天。
走在彎彎曲曲的塘梗上,滿眼都是綠色,夾道旁一株株年輕的楊樹,正使勁伸展着身姿,迎着陽光朝氣蓬勃的生長着,一陣風掠過,樹葉「嘩啦啦」地響,就像楊樹在唱歌。轉過灣頭,便是一片寬闊的荷塘,寬闊、肥大的荷葉幾乎鋪滿了整片池塘,只在水深的地方留下小許空隙,而那新發的荷芽,有的沒入水中,有的剛剛冒出一隻角,這便讓我想起了楊萬里的那首《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不經意間,看見一叢叢薔薇攀附在樹叢中,盡情綻放着粉紅的花朵,那花香沁人心脾,直往人肺腑里鑽,整個人都陶醉在這濃濃的花香里,昏昏然不知身在何處,被家鄉濃濃的氣息包裹着。
那風姿卓綽、風情萬種的金銀花也不甘寂寞,爬上枝頭,佇立在春風裡,盡展迷人身姿。黃色的、白色的花朵,纖細、嬌嫩,猶如花中仙子,讓人心生憐愛。而在那岸邊花叢竟然長着一叢桑樹,樹不高,大約有兩米,枝枝樹幹上結滿了果實,青的,紅的,紫的,一團團,一顆顆,像一盞盞耀眼的、喜慶的紅色小燈籠,讓人不禁口舌生津、垂涎欲滴。我趕緊蹲下身,用池塘里的水把手洗乾淨,便開始吃起來。
樹不高,隨手就可摘到。根據我的經驗,當然首先品嘗紫色的果實。當我摘下第一顆的時候,便沒有急着吃,而是先仔細地欣賞了一下。果實不大,大約有兩厘米長,一厘米寬,圓圓滾滾。一顆桑葚由許多細小的圓圓的果粒組成,其實就像一串葡萄的縮影,果粒晶瑩發亮,充滿汁液。輕輕地放入口中,細細咀嚼,一股特有的香氣瀰漫在口腔中,酸酸的、甜甜的,果實中似乎融入了各種花的香氣,包括薔薇的,金銀花的,乃至青草和桑樹葉的味道。
紅色的果實儘管也很誘人,但是口感和味道與紫色的果實相比,水分偏少,味道也更酸,果肉也木訥、僵硬。這是我離開家鄉這麼多年來,再一次品嘗到這麼久違的味道,這麼熟悉的味道。一邊品嘗這甜美的味道,一邊回憶兒時與玩伴們採集桑葚的場景:那時我們的個子矮小,而桑樹卻顯得那麼高,只能拿根竹竿站在樹下敲打,落在地面的每一枚桑葚都顯得那麼珍貴,小夥伴們一起分享這來之不易的戰利品,有時竟然為少分了一枚而生氣呢。
而如今,我已長大,樹卻變得矮小了,桑葚俯拾皆是,肆意海吃。從近前的樹枝,一直吃到遠處的高大枝條,我不知吃了多少顆,也不知道哪一顆更好吃,只看見我的手已染成一片紫色,像一隻能抓住一切的魔手,貪婪的、不知滿足的攫取着每一顆成熟的果實,只為填滿兒時留下的一絲絲遺憾,也許是吃飽了,也許是吃累了,我終於放下了那枝頭的果實,枝頭被鬆手放回去的那一剎那,一股彈性將枝頭的果實濺落,噼噼啪啪落在水裡,立刻引來一群游魚搶食,只見水面水花四濺,頃刻,桑葚蹤跡全無。我看着這情景,若有所悟,遂摘了幾顆順原路返回。
到了釣點之後,我將桑葚安裝在魚鈎之上,靜等大魚上鈎了。這時已是夕陽西下,晚霞映紅天邊,岸邊的樹木倒映在水中,一片湖光田園景色,滿目翠綠,空氣新鮮,一群白鷺自由自在,翩躚翱翔於藍天碧水之間,而我亦樂獨釣與江湖,忘紅塵不思歸。
正在我浮想聯翩時,恍惚看見浮漂漸漸沒入水中,依據多年的垂釣經驗,我知道這是魚兒吃鈎了,本能地果斷揚竿,中了!大魚因為猝不及防,一下子被鈎住了,釣竿立刻彎成一張大弓,魚鈎像掛在一隻落入水中的麻袋沉甸甸的。握緊釣竿的手因為緊張、激動而有一些顫抖。與水底的大魚僵持了一會,大魚因忍不住疼痛而隨着釣竿緩緩地升起,我也極力想看看大魚的尊容,牢牢地、高高地揚起釣竿,大魚也隨着釣竿的揚起而緩慢地浮出水面。「哇」我心中暗暗地叫了一聲,只見一隻碩大的魚頭冒出水面,張着拳頭大小的口「撲哧、撲哧」的吐着水,愣住那裡,這是一條大約有七八斤的大草魚。我舉竿的手因為疲勞而顫抖了一下,魚兒被魚鈎刺痛了,身子一翻,尾巴一甩,一下子又潛入水中。釣線被拉得「嗡嗡」作響,我的心緊張地「砰砰」跳,極力地控制着局面,充分利用釣竿的彈性與之周旋。魚往左邊游,我就將釣竿向右邊揚起,魚往右邊游,我就將釣竿向左邊揚起,這就是釣魚界所謂的「8」字溜魚法。
大魚極力地四處逃竄,拚命地掙扎,而每一次都被我巧妙地一一化解,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十幾分鐘後,大魚慢慢地又被我溜到水面,「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氣,身體僵直,漂浮在水面。眼看勝利在望,可是我又犯起愁來,原本只是想釣一些小鯽魚,沒想到卻碰到了一個「大傢伙」,沒有準備抄網,這麼大的魚怎麼弄上來呢?
事已至此,沒有退路,只能將魚慢慢拖到岸邊,心中暗暗禱告。我趴在岸邊匍匐着身體,一隻手拉着魚線,一隻手準備抓魚。大魚眼睛鼓鼓地瞪着我,眼中滿是沮喪和哀傷,我毫不猶豫地將手伸向了大魚。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魚太大,比我估計的還要大,一隻手根本握不住魚的身體,大魚感覺到了危險,身體也猛地掙紮起來,只一眨眼的工夫,掙斷我手中的魚線,消失在一片浪花中……
我站在岸上心情沮喪,非常失落,只能自我安慰。因為我今天畢竟過足了釣癮,而且是釣了一條大魚的癮,可以在往後的日子裡,向我的朋友們吹噓一陣子。更重要的是,我欣賞了充滿詩情畫意的荷塘美景,優美秀麗的江南田園風光;呼吸了充滿花香果香的空氣,品嘗了大自然賜予的珍品美味——桑葚,以及幾近忘卻的兒時單純、快樂的時光。尤其不能忘記的是那一顆顆酸酸的、甜甜的,青嘟嘟的、紅嘟嘟的、紫嘟嘟的桑葚,在離開那裡的一剎那,我現場寫了一首打油詩來抒發我的內心:江南水鄉四時春,桃李杏梅次第新。日啖桑葚三百顆,不辭長作椒陵人。[1]
作者簡介
易斌,工行員工。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