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生命里飄起的一縷雲煙(龍海秋)
作品欣賞
鄉愁,是生命里飄起的一縷雲煙
——刁品中散文集《候鳥》讀後
「候鳥」的字眼,占領着一望無際的雲影天光,就像作家刁品中的筆下,是一個叫人在月光中舉目眺望着的故鄉。在孤燈夜照的夢裡醒來,鄉愁疊着鄉愁。「如果真的要把自己當成梁祝弦樂上 一串美麗的音符,那麼最終將成為一隻無歸的戀蝶。因為一種山高水長的美麗,會永遠在你的心中隱隱作痛。」
這裡有歷代文人騷客吟誦不絕的水土,以及無邊風月,以及積澱了太多的人世滄桑。歷史,曾情有獨鍾,徘徊於眷顧於這一方讓人夢繞魂牽的物華天寶,浪漫夢想照進了無邊春色。碧水深處,有遠古時期一次次的潮漲潮落。「一場暴雨過後,本來清澈見底的河水,變得混濁起來。每到晚上,平日裡很少見到的小米蝦,不知從何處跑出來的,密密麻麻,成群結隊,隨着湍急的河水奔流而下。」青山碧水間的里下河,讓我們找到了一種現代人缺失的家園感。一種似曾相識的久別的心境,還有在詩歌中讀到的田園夢·……綠影婆娑,菜花金黃,草色吶喊,百里馨香。
秋雁的天空,情味悠長的疆域啊。塵封的歲月往事如煙,瞬間在這裡一一定格。「人,有時就像候鳥一樣活着。無論是快樂,還是磨難, 終究會成為人生路上的一道風景。人生沒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山河依舊,那時的他行走在飽經滄桑和憂患的里下河。風煙滾滾,思想是雲,少年的豪情,那時在陽光下翻飛。
歲月悠悠,史跡渺渺。當年的他,曾經在這裡自信且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當他和這一片透着詩歌的芬芳的山水相遇的時候,遭遇了一次次讓我們世代歌誦的傳奇。「只要發現河裡有 一群遊動的黑魚仔,下面必有一雄一雌的大黑魚守護。 此時只要將魚餌反覆在黑魚仔群周圍上下輕輕提動幾次,沉在下面黑魚必然會躍出水面主動發起攻擊。」人走遠以後,傳說還在。香林晚鐘的餘音裊裊,地平線上步步升華的夢想,如此熱切而卓越。故鄉的精神遺產,滋養着一代一代里下河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共有的精神特質,也浸染了一片沒有禁錮的水域。
春風秋雲,墨跡猶新。時光流逝以後,故鄉的記憶還在。作者的筆下,那時匯聚了華夏精神的一泓清泉,流淌在里下河的水韻畫卷里。「暑假裡,每到中午,我便頭戴草帽,手持魚叉,到房前屋後的河溝轉悠。見到在水面曬影的魚,便使勁拋出魚叉,常有收穫。」不徐不疾的脈息,蘊藏着生命的密碼,還有那融進歲月的滄桑煙雨,訴說着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份勞作、一脈智慧。當一切漸漸消逝在昨日的夜色中,卻更加溢彩流光風姿絕代,激越動人。
歲月猶如一條長河,溫潤地蕩漾起寧靜的和弦。渾然天成的里下河水鄉,把現代生活帶進了鄉村的夢裡。「只要發現河裡有 一群遊動的黑魚仔,下面必有一雄一雌的大黑魚守護。 此時只要將魚餌反覆在黑魚仔群周圍上下輕輕提動幾次,沉在下面黑魚必然會躍出水面主動發起攻擊。」古今張弛,濃淡相宜,如同閱歷深厚的里下河章回,鑄就了傳統與現代並存、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文化之魂。 把華夏的心靈史和成長史深深吸納,繪出一個民族瑰麗悠長的精神圖騰······春江花月耀古今,點亮了城市,點亮了鄉村,溫暖了人們的心靈。不絕生氣,來源於不同文化的交匯洗禮,吐納、碰撞。風土人情,來源於五湖四海的交融、交流。「如果沒有船,即使目的地在河對面,也要繞走很遠的路才能過橋到達。這有點像住在山裡的人,這山望見那山,但要見面必須要走很遠很遠的山道。」即使橫在他面前的是一條沒有渡口的江河,只要能穿過晨霧眺望一下對岸的風光,就不會感到沮喪。即使前行的路上沒有旅伴,只要有小草、山花相伴,就不會感到孤寂。即使山道多麼陡峭,也要不停地攀登。即使累倒在半山腰到達不了峰頂,總要比在山腳下看得更遠。即使土壤多麼貧瘠,他也要播下種子,並且用心血和汗水去澆灌,相信自己不會一無所獲。即使明天大雨滂沱,他也要去郊外的田野上漫遊,讓青春的風帆鼓盪起綠色的情思。而凌空欲飛的候鳥,構成了一幅飛花繽紛的春之圖。「兒時的村莊不知不覺中變了模樣, 萬頃相連的綠草水盪一點點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成了永恆的瞬間。發展的代價深深地灼傷了兒時擁有的、 夢一般的美麗水鄉。」逐夢天涯相依而往,不變的,是作者前行的身影和腳印。為讓每個角落都發出光芒,不僅點亮自己,也溫暖世界。里下河,在靜謐中回首歲月光輝,它曾敞開溫暖的胸懷,容納了無數追逐新時代夢想的人。[1]
作者簡介
龍海秋,資深媒體人、影評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