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山
九里山,位於徐州市西北部北三環南側,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積百餘公頃,因東西長九里而得名。九里山每座山頭隨物象形,自西向東依次為象山、寶峰山等,支麓有大孤山、小孤山、沙孤山、虎山、小龜山、看花山、楊家山、江家山和琵琶山等。以東端的琵琶山景色最佳,因山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據說,九里山是楚漢鏖兵的戰場,留有項羽兵敗的白雲洞。此後,唐朝的朱全忠和時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戰過。
中文名稱:九里山
外文名稱:Nine Li Mountain
地理位置:江蘇省徐州市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龜山漢墓、西遊記宮、劉向墓、平山寺、白雲寺
目錄
歷史文化
徐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幾千年的戰爭歲月里,九里山發揮了抵禦強敵、固守家園的重要作用[1] 。歷代進攻和堅守徐州的戰鬥大多是在九里山前展開的。《水滸傳》中的一首歌謠唱到:「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道出了九里山的戰略作用。公元前205年,劉邦聯合韓、魏等諸侯軍隊56萬人,東向伐楚,占領彭城。項羽聞訊後,親率3萬精兵南下回擊,在九里山前大敗漢軍,奪回彭城。劉邦棄甲奔逃時只有幾十名將士跟隨。連老父親也丟在半路上了。唐代,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與徐州感華軍節度使時溥發生衝突,相戰九里山前。山前有一村莊名曰八里屯,還有「磨旗石」,都與古代安營紮寨、屯兵守敵相關,著名的琵琶曲《十里埋伏》以九里山前古戰場為背景,描寫了楚漢戰爭的激烈場面。民國時期,國民黨和侵華日軍在九里山前建機場,駐紮軍隊,放置彈藥,表明了九里山的軍事地位。
旅遊景點
九里山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十幾年來的開發,已初步形成以九里山為依託,以楚漢文化和戰爭文化為特色的風景旅遊區。人文景觀有蘇山漢墓、漢城、聖旨博物館、西遊記藝術官、丹尼森遊樂園、劉向墓、平山寺、白雲寺等景點;自然景觀有九里山植物園、白雲洞等。在九里山的山口崖壁上刻有張愛萍將軍書寫的「九里山古戰場」石刻,在山口前有兩座漢闕。
九里山除了西部山頭早年開山燒制石灰而損壞了一些植被之外,整體較為完好。
以象山、團山、寶峰山景色最為多姿,三峰聳立,相互輝映,氣象萬千。西峰「形象如象」,稱為象山。中峰高而圓,名曰團山。東峰謂寶峰山。在九里山諸餘脈中,以東端的琵琶山景色最佳,因山形酷似琵琶而得名。主峰北側與簸箕山、米山子、火山、水山相連。過去這一帶岩石裸露、雜樹稀落、荒草茫茫,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如今森林覆蓋率已達90%以上,區域間群峰競秀,溝壑縱橫,森林繁茂;加之山前山後有河流、湖塘(馬場湖、九里湖公園),山水相應。形成山水完美結合的理想幽雅生態環境。九里山埋藏着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在岩石裂隙、自然溶洞內出土過第四紀時期的大象、羚羊、虎、鳥的化石。
小龜山漢墓
小龜山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該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漢墓分為南北二個甬道,長度分別為56米,二甬道長度差僅為11.90厘米,二甬道之間的距離19米,共有15個墓室,墓道和墓室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
一走進南甬道,一束紅色的激光從裡面射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保安措施,其實這束激光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長的甬道,精度居然達到了1/16000。南北二條的甬道平行向里開鑿,二甬道距中軸線的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1/10000。二甬道的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要延伸到1000公里外的西安才會相交。通道地平面內高外低,內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南甬道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甬道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
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 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龜山漢墓位於中國江蘇徐州市鼓樓區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該墓於一九八一年二月被當地群眾開山採石首次發現,同年十一月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南京博物院會同徐州市文化局先後對北墓道及整個墓葬進行發掘清理。一九八五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徵集了該墓出土的劉注龜鈕銀印,從而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
一九九二年七月籌建,龜山漢墓第一期保護工程已於一九九三年六月竣工。龜山漢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墓道,墓室由人工開鑿而成。每條通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南北通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是1/16000,通道地平面,內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0/1000的自然坡度,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每條通道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東西全長83米,南北最寬處達33米,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 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此墓工程浩大,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塞石之謎
南甬道在發現時由26塊塞石堵塞,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重達6-7噸,石塊間接縫緊密,連一枚硬幣也難以塞下。據專家考證,漢墓的甬道在當時處於龜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質地來源於西南很遠的地方,它到底來源於什麼地方?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漢代,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龐大的塞石運來並塞進甬道?
龜山漢墓開鑿之謎
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間墓室和兩條甬道總面積共700餘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與埃及金字塔壘石成墓相比肩,當時的漢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和結構,使得施工順利進行?
設計之謎
墓葬開口位於龜山西側,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各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如將其向西無限延伸,其交點將位於1000公里外的西安,這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分上下兩層封堵,塞石間排列十分緊密,連一枚硬幣也無法塞進。且甬道兩壁都磨如平鏡。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如何修建這樣的甬道?
崖壁畫
楚王棺室北面牆上清楚地顯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現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後逐漸形成的,而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
星宿
劉注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規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云它乃為上天星宿分布,還有人謂其為楚王襄王劉註上應天星,但楚王墓室頂部卻沒有,細考之,以上之論均不能自圓其說,這些乳狀石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劉注前殿
劉注前殿位於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間墓室中最大的一間,面積達68.91平方米。象徵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飲賓客的大殿。中間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壯,氣勢雄偉,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造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該布局是巧合,還是另有寓意?
壼門之謎
據專家考證,楚王夫人下葬應該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後,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時開鑿完成的。當時,兩個墓宮之間留有一道門,卻未開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後,才由工匠們「開門尋夫」。能夠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兩座墓宮勘測設計技術打造得天衣無縫,但在這裡卻留下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這裡是5個墓室中唯一一個開鑿不規劃的過道,楚王這邊門小,夫人那邊門大,使整個通道成為一曲尺形。有人說,這是在開門尋夫時找錯了位置,鑿到一半時才修正的。但是,在整個的15間墓室中,除了這一個過道外,沒有一處發生誤鑿,為什麼偏偏發生在這道只有兩米厚的牆壁處呢?再者,就算開始是誤鑿。 龜山漢墓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歷史謎團啊!
四大謎團
徐州龜山漢墓管理處為了更好地發掘龜山漢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為廣大遊客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日前面向社會有獎徵求「四大謎團」的答案。龜山漢墓是第六代楚襄王劉注和夫人的合葬墓,工程浩大、建築雄偉,充分體現了漢代粗獷豪放的美學風格。作為全國已知漢墓中極具科學文化價值和漢代特色的崖洞墓,它的建築蘊含了漢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藝。據了解,龜山漢墓主要有四大謎團尚未解開:第一、漢墓的兩條甬道長5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條甬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且墓道兩壁都磨平如鏡。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如何能修建這樣的墓道?第二、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15間墓室和兩條墓道總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當時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和結構,使施工得以順利進行?第三、劉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規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人認為它象徵着照明的燈盞,還有人認為是象徵着楚襄王劉註上應天星,但細考之,都不能自圓其說。第四、楚王棺室北面牆上清楚地顯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這一形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後逐漸形成的。有人認為它是長期滲水所致,但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有人認為是由於岩石石質不同而形成,但它為什麼偏偏出現在楚王棺室呢?這也成為龜山漢墓的最大一謎。龜山漢墓的這些不解之謎陸續提出後,國內不少專家和學者都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但尚未得出一個權威的論斷。龜山漢墓管理處特向社會公開尋求有識之士探謎、破謎,對合理的解釋將予以一定的獎勵。
文學作品
九里山賦
吾聞夫激烈之餘,每在險阻。因以憑陵,依碑弔古。
或曰九里之地,常多悲風。埋骨之處,不行商旅。墳冢林林,匪見人蹤。瓦礫參差,似函淒楚。於是振衣整裳,欲往親覿。乃命步而趨山下,因縱目而望四圍。但驚木隕,但惕鳥飛。臨道躑躅,鮮聞聲響。拾級陟高,不見芳菲。乃信人言,乃始歔欷。
余方遐思,未覺迴風忽嘯唳,群草乍偃仰。於是精神轉移,俯察萬象。乃知登臨,乃瞻平莽。
嗚呼!嶇嶔連亘而不絕,龍蟠蛇走;柏松縈帶而無垠,波翻浪吼。雲氣鬱以橫厲兮,慘澹乎中天。紅曛赫以明曜兮,浮悵乎山川。流照若傾身後兮,遺暮城於眼前。於是忽焉感慨,拊膺嘆息。是地也,曾冪鬼哭,曾為兵逼。通九州,連八極。匯東西,闔南北。兵刃交,飛禽默。一旦雄師來陳,相與爭鋒。是以百里去散,實難再逢。
昔在西楚,爰都彭城。於是霸王因山河之險,南討江、湘,北伐幽、並。肆行廢立,擅背義盟。而後高祖東向,引戈相爭。楚師西抗,披甲以迎。是以區區九里之地,而葬浩浩百萬之兵。於今復覽兮,喟嘆重重。
爾乃目睹于山間之道觀兮,複流眄于山畔之廢園。繄盡處頹圮,滿目斷垣。何興衰之遽然兮,而余細水之喧喧?何死生之一輕兮,徒增黎庶之怨冤?何白骨遍於荒嶺兮,而殘羹不出朱門?何霸才殊於寰宇兮,而上蒼無施惠恩?
因感曰:山河之利,在德兮而不在險。天下之勢,在守兮而不在攻。德之厚兮,則險為虛設;守之備兮,則攻方有功。
旋思又止,因瞰原野,因眺長空。
噫!阡陌遍郊,任意西東。山脈紆折,坼裂蒼穹。松柏森森,時捃於瞳。白骨累累,有慟於中。心實不堪,悒悒無終。
於是循於舊跡,沿途作別。咨嗟良久而未已,惆悵盤桓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