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
乐都区于2013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成为海东市辖区及市政府驻地,区政府位于古城大街50号。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东接民和县,西连平安区,南临化隆县,北与互助县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距省会西宁63公里,距曹家堡机场35公里。[1]
目录
基本概况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东接民和县,西连平安区,南临化隆县,北与互助县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5万亩。全区海拔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7.3℃, 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全区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
行政区划
乐都区辖7个镇、12个乡(含9个乡和3个民族乡):
7镇:碾伯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
9乡:城台乡、峰堆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蒲台乡;
3个民族乡:下营藏族乡、中坝藏族乡、达拉土族乡。[2]
历史沿革
称西戎地,周秦时期称湟中部落,汉魏时期称破羌县,汉属金城郡,魏属西平郡。晋称乐都郡。唐称鄯州,宋称湟州、乐州,明代称碾北卫,清雍正三年改称碾伯县。青海建省后设乐都县。1978年由省直辖划归海东地区。2013年,撤销乐都县,设立海东市乐都区。
1949年9月5日乐都解放,6日中共乐都县委员会、乐都县人民政府成立。当时全县共设5个区。一区所在地为碾伯,辖碾伯镇、岗沟乡、通济乡、寿乐乡。二区所在地为高庙,辖高庙镇、老鸦乡、冰沟乡、马营乡、李家乡。三区所在地为旱庄,辖雨润乡、努木乡、达拉乡、引胜乡。四区所在地为深沟,辖高店乡、峰堆乡、城台乡、瞿昙乡。五区所在地为双塔营,辖双堡乡、洪水乡、归化乡、亲仁乡。
1996年末,全县辖高庙、碾伯2个镇和马场、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寿乐、引胜、共和、城台、峰堆、瞿昙、亲仁、达拉、下营、中坝、桃红营、蒲台、洪水、岗沟、雨润、高店21个乡(其中达拉为土族乡,下营、中坝为藏族乡),共有36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县政府驻碾伯镇。(面积3050平方千米,人口29.2万人,根据《政区大典》,1996年左右资料)
1997年,撤销岗沟乡、瞿昙乡,设立岗沟镇、瞿昙镇。1999年末,全县面积2820平方千米,人口290904人(根据青海省志)。辖4个镇、19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高庙镇、岗沟镇、瞿昙镇、下营藏族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引胜乡、中岭乡、达拉土族乡、李家乡、寿乐乡、共和乡、雨润乡、亲仁乡、城台乡、洪水乡、芦花乡、高店乡、峰堆乡、桃红营乡、蒲台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2704人,其中:碾伯镇35702人、岗沟镇21630人、高庙镇24987人、瞿昙镇9097人、洪水乡16413人、雨润乡15981人、高店乡8280人、达拉土族乡9376人、共和乡8777人、引胜乡11400人、寿乐乡10983人、中岭乡7152人、李家乡9712人、芦花乡9468人、马营乡11213人、马厂乡7273人、中坝藏族乡7784人、桃红营乡6075人、蒲台乡7431人、亲仁乡9794人、峰堆乡5467人、城台乡4397人、下营藏族乡4312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乐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昙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国函23号)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原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乐都区人民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3]
教育概况
乐都区素有“文化县”、“教育县”之称。2004年前乐都县有青海省乐都中学、乐都县第二中学、乐都县第三中学、乐都县第四中学、乐都县第五中学、乐都县第六中学、乐都县第七中学、乐都县第八中学、乐都县高级实验中学等九所高中。其中青海省乐都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乐都县第二中学为海东地区重点中学;乐都县第三中学、乐都县第六中学为乐都县重点中学。2004年之前初级中学涵盖每个乡镇,有的乡镇有两所初级中学,小学教育覆盖面也极广,基本是村村有小学(教学点)。
随着人口区位及教育结构的优化,许多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及小学都进行了撤并优化。增加了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幼儿教育有了量和质的提高。乐都区现有中小学42所,高级中学2所(青海省乐都中学、乐都区第一中学分校),职业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另有教学点157个;幼儿园166所(含乡镇简易幼儿园)。
同时,海东市市属的第一所高校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位于乐都区。
2013年乐都区获得“书法之乡”的称号。
卫生事业
乐都县卫生局是乐都县人民政府主管医疗卫生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承担着全县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学科研、医疗科学、爱国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职责。县卫生局直属医疗卫生单位27个。其中,医疗机构24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卫生监督执法1个。现有在职职工52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0名,占职工总人数的89.7%。中高级技术职称140名,占卫生技术人员的29.8%。
近年来,全县卫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广大卫生战线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和完善了包括重大传染病控制、自然灾害和群体性伤亡事故的应急救援、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较为完备的乐都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计划免疫、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性病、鼠疫、碘缺乏病等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妇幼保健、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在我县全面实施,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疗卫生机构在县、乡、村形成网络,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变化巨大,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健康状况良好,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医疗卫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概况
乐都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是全省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4628公顷,其中:水浇地7272公顷、浅山地10426公顷、脑山地6930公顷,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9.5%、42.3%和28.1%。2006年,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2.09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6.45%;蔬菜种植面积达8.09万亩,蔬菜总产量达4.22亿公斤,总产值达2.16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503.32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5.08%,全县蔬菜温棚累计达到32372栋,逐步形成了“蔬菜、洋芋”两大主导产业和地膜洋芋、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三大优势品牌,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全县畜禽饲养量达124.19万头(只),规模养殖户达到5472户,各类畜产品产量达到9866吨。全县当年造林面积达33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7%。拥有百万方以上的大型水库3座,10万方以上中小型水库4座,兴利库容量达1588.7万立方米,涉及灌溉面积达10.36万亩。
工业经济
乐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具有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工业经济已发展成为振兴乐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了建材、机械加工、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工业及小水电建设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玻璃、水泥、碳化硅等主要工业产品达24种。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四家,乡镇企业发展到362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18亿元
经济概况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实施“科教兴县、项目带动、蔬菜立县、工业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9.99亿元,同比增长13.0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6亿元,同比增长5.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9亿元,同比增长12.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23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21万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8元,同比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同比增长17.93%。
为了加快乐都乃至湟水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我县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乐都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整体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柳湾彩陶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卐”字符展定位是:全省主要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煤焦化工业园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机械零配件加工基地和高载能工业区;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基础坚实的教育强县;全省地域气息浓厚、文化特色鲜明的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河湟民俗、现代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奋斗目标是:到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1亿元,年均递增13%,较“十五”末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12万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300万元,年均递增13%以上;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7.31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年均递增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28元,年均递增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65元,年均递增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3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20年,县域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6‰以内。
区位优势 乐都县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县城西距省会西宁市63公里,东距甘肃省兰州市168公里,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西宁曹家堡机场35公里,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邮电、通讯事业发达,电力资源充裕,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场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4]
旅游资源
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在考古界享有盛誉,出土文物达3万余件,其中一件象征异性崇拜的人物彩陶,是举世罕见的国宝。还有充满神话色彩的鲁班亭,关羽碑坊、西来寺等人文景观和风景优美的央宗寺、仓家峡林区、水峡山环曲等自然景观。 1991年被授予全国扫盲先进县,1992年被命名为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县,1993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199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特殊教育先进县,授予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1995年被命名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
自然资源
乐都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非金属中,石英石地质储量达10多亿吨,白云石储量4900万吨,石膏储量8000余万吨,大理石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其外,中坝玉、滑石、蛇纹石、陶粒粘土、石墨、红柱石等也有相当储量。金属矿中,黄金(砂金)、铁、铜、铬、铅、锌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水资源充沛,水能蕴藏量达2万kw,开发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