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烏蘭察布古長城遺址

         
 烏蘭察布古長城遺址

 

 

 

目錄

中文名

烏蘭察布古長城遺址

目錄

簡介

歷史革沿

人文歷史

簡介

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還會感到長城的歷史作用和價值,在其修築的當時就有很多的局限。中華民族的歷史,應該是五十六個民族的歷史,從春秋戰國秦趙始,到明朝末年修築的長城,無不是為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為軍事手段,其大部分城址分布在烏蘭察布境內,僅被發現的就有九條之多

歷史革沿

趙長城 趙長城位於烏蘭察布陰山以南地區。趙長城內,屬戰國時期趙國的勢力範圍,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個郡,而陰山以北廣大草原則是匈奴的遊牧之地。趙國為了對付匈奴和鄰國的侵擾,到趙武靈王時,「亦變俗胡服……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之塞」,修築了一條東起代(今河北蔚縣)、西至高闕(今巴盟烏拉特前旗兩狼山口)的長城。這條趙北界長城由河北省進入興和縣境,經察右前旗、卓資縣,由旗下營鎮進入呼和浩特市,東西橫貫烏蘭察布中部。

燕長城 公元前300年(周赧王十五年,燕昭王十二年),燕將秦開率兵北進,擊敗東胡,東胡北退千里。燕於其北境修築長城以防東胡。燕長城分為南、北兩段。北段長城西起今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東,東抵今朝鮮半島北部龍崗;南段長城自今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東,經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南部進入遼寧省北票縣。南、北兩段長城間距40~50公里。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後(始皇二十六年),開始修建連接秦、趙、燕的長城,號稱修築萬里長城。秦長城從呼和浩特市境內的大青山進入今烏蘭察布境內的輝騰錫勒西南麓折向東南,經卓資縣南部山區、豐鎮市北部、察右前旗南部,向東伸入河北省境內。此後,秦長城成為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疆界。

漢長城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擴建修繕了長城。今烏蘭察布市境內的漢長城由河北省張家口地區進入興和縣高廟子、大同窯、張皋鎮二台村,經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平地泉、呼和烏素口子村,向西進入卓資縣麻地卜子、三道營、旗下營,然後入呼和浩特市境內。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出漢南長城,耀武於北方,曾北登單于台(今烏蘭察布市輝騰錫勒)。

北魏長城 公元423年(宋少帝景平一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二月,為防止柔然犯邊,北魏始築長城,由赤城至五原,2000餘里,置戍以備之。這條長城東起河北省赤城縣,橫貫今烏蘭察布市南部,經鄂爾多斯東部,入包頭市西。在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和察右中旗及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包頭市達茂旗和固陽縣,仍存有北魏長城遺址。

金長城(金界壕) 女真建立金王朝後,為了防禦北方草原另一支興起的遊牧民族蒙古族的南進,修築了一條東起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旗,西至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北麓的長城。因長城內側有牆,外側有壕,又習慣稱「金界壕」。

金長城在今烏蘭察布境內有兩條遺蹟。幹線由錫林浩特境內經河北省康保進入今烏蘭察布境內的化德縣土城鄉,又西經商都縣、察右後旗、四子王旗和達茂旗,折向西南從武川縣西部進入大青山主峰消失。另一條是從蒙古國進入烏蘭察布市境內的四子王旗,在四子王旗巴音補力格與幹線長城相匯。一般為單牆單壕,個別重要地段為雙牆雙壕,殘存的長城牆體基寬5米,殘高1~4米不等。 明長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後,為了防止「北元」的侵擾,修築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烏蘭察布市境內的明長城主邊位於內蒙古與山西省交界處,由東向西經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進入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繼續向西。

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太祖朱元璋修築今烏蘭察布市豐鎮、涼城境內的長城,俗稱這條長城為「二道邊」,也稱次邊。 1399年—1402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時期,又修築了今烏蘭察布市境南與山西省交界處的主邊長城。這條長城由東向西經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進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以後又經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大規模修築,形成了萬里長城。

七道長城在烏蘭察布市境內橫穿而過。然而,長城再長再高再險,卻也無法擋住中華民族大家庭那民族融合史詩般的步伐。

人文歷史

據《魏書·太宗記》記載:於公元423年2月「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橫穿烏蘭察布境內,星月牙形走向,蜿蜒而西,從河北省康保走入我區商都,貫穿察右後旗、中旗、四子王旗。

其次是秦長城,西界商都,化德縣,東出正蘭旗、多倫縣,它主要是修復和連接了趙、燕、魏等長城舊址,是烏蘭察布境內連接最長的一段長城。

在豐鎮縣隆盛莊和涼城縣境內還發現數處殘牆斷壁,從中發現很多漢代遺物。據文獻記載:它可能是漢長城。這條長城的西段也在和林格爾和清水河縣境內被發現。

金長城東西走向,從河北省康保縣入境,經化德,入商都,西北轉察右後旗,再入四子王旗,從西南入達茂旗的。

再就是明長城了,這條長城是由北京八達嶺、河北張家口進入我區興和縣,過豐鎮。西去涼城後入和林格爾縣,南下清水河、它跨越了烏蘭察布境內的五個縣,全長約一千華里,也是歷史上修築長城工程量最大、質量最高的工程。

最早重新審視長城價值的人應該是康熙皇帝,他的祖輩多次踏破長城進入中原,思想里形成了這樣一種理念,他在古北口總兵蔡元向朝廷提出的「傾塌甚多,請行修築」奏摺上批道: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不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士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為我國歷史上持續兩千多年修築長城的工程畫上句號。

應當說,長城是戰爭的產物,戰爭是民族心理影響最大的活動,自從有了人類群體的分割,為占有領土和保衛領土就產生了戰爭,也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戰爭史,正義的戰爭是剷除邪惡勢力最有效的手段,每一次戰爭之後都意味着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我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無一不經歷這個過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殺人盈野,血流成河。恰恰就是在這戰亂紛迭的殘酷時代,造就了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最多彩、最完滿,最勃勃生機的黃金時代。築長城可以說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一種自閉心理,是孔夫子倡導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從之心不可無」決定了中國人幾千年直到今的典型心態。可從古長城的屹立和居民的獨門獨院中得到佐證。當然蒙古族就不一樣,他們以草原為家不設圍牆,所以才養成他們豁達豪爽的性格,歷史上也沒留有元長城之說。圍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生活,閉關自守,不和外界交流,不知世界變化有多大,能不制約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嗎?如今我們迎來了新的紀元、改革開放的盛世,打破了閉門鎖國的模式,回頭再看長城,就顯得底氣不足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