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的圖片

乃,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nǎi,象形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

「乃」字在上古主要寫第二人稱代詞或副詞;又由副詞「乃」虛化為連詞、語氣詞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乃

拼 音;nǎi

注 音;ㄋㄞˇ

部 首;ㄋ總筆畫2

五 筆;86:etn;98:bnt

鄭 碼;ymv

四角號碼;1722₇

統一碼基本區 U+4E43倉頡碼nhs

筆順編號;53

結 構單一結構、獨體字

字 級一級字(編號0020)、常用

字 平水韻十賄 上聲

乃,象形字。所像不明。有說為奶頭形者,《說文》解作「象氣之出難」。「乃」字自殷商至戰國晚期寫法一貫,基本未變。只是籀文繁作三乃重加,六國古文折而又折。從秦代起,「乃」字收筆處向左橫向漸長,而且略欲上翹,頂橫左端形成一向下短斜筆,漢代把這一斜筆順勢拉長成撇,而右側欲上翹的收筆漸成緩慢提勾,奠定了楷書形式。

「乃」字在上古主要寫第二人稱代詞或副詞。西周克罍:「隹(唯)乃明乃心。」(你要讓你的心地光明)句中兩個「乃」都是人稱代詞,前者作主語,後者作定語。西周駒父𪾔:「我乃至於淮。」(我就到達淮水)句中「乃」是副詞。由副詞「乃」虛化為連詞、語氣詞。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凡𠄎之屬皆從𠄎。𢎧,古文乃。𠄕,籒文乃。奴亥切

註:臣鉉等曰:今隸書作乃。

註:《正字通》《說文》乃本作𠄎。《集韻》作𢎗,蓋沿篆文而譌。

說文解字注

乃,曳䛐之難也。玉篇䛐作離、非也。上當有者字。曳有矯拂之意。曳其言而轉之。若而、若乃皆是也。乃則其曳之難者也。春秋宣八年。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日下昃乃克葬。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

乃難乎而也。何注。言乃者內而湥。言而者外而淺。按乃然而汝若、一語之轉。故乃又訓汝也。象氣之出難也。氣出不能直遂。象形。奴亥切。一部。凡𠄎之屬皆從𠄎。 𠄎,古文乃。

𠄕,籒文乃。三之以見其意。

康熙字典

古文:𠄎、𠧤、𢏩、𢎧。 《唐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囊亥切。𠀤柰上聲。語辭。《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 又承上起下之辭。《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

又繼事之辭。《書·堯典》:乃命羲和。

又辭之難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又辭之緩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乃致事。註:乃,緩辭。

又語已辭。韓愈《鬭雞聮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註:用費誓礪乃鋒刃語也。

又王禕詩:茲焉舍我去,契闊將無乃。

又爾汝之稱。《書·大禹謨》:惟乃之休。註:乃,猶汝也。

又某也。《禮·雜記》: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註: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又彼也。《莊子·大宗師》:孟孫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又《唐書·南蠻傳》:昔有人見二羊𨷖海岸,彊者則見,弱者入山,時人謂之來乃。來乃者,勝勢也。 又地名。《元史·地理志》:新添葛蠻安撫司,都鎮馬乃等處。

又果名。《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狀似榧,而圓長端正。

又《玉篇》:或作廼。《詩·大雅》: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前漢·項籍傳》:必欲烹廼公。

又《正韻》依亥切。哀上聲。《字彙》:款乃,棹船相應聲。黃山谷曰:款乃,湖中節歌聲。《正字通》: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搖櫓,戛軋聲似之。柳宗元詩:欸乃一聲山水綠。元結《湖南欸乃曲》讀如矮靄是也。

劉蛻《湖中歌》靄廼。劉言史《瀟湘詩》曖廼皆欸乃之譌。◎按欸,亞改切,應也。後人因柳集注有云:一本作襖靄。遂直音欸為襖,乃為靄,不知彼注自謂別本作襖靄,非謂欸乃當音襖靄也。《正韻》上聲解韻乃音靄,引柳詩:欸乃讀如襖靄。而上聲巧韻襖部不收款。去聲泰韻,乃音愛,亦引柳詩:欸乃讀如懊愛。而去聲效韻奧部不收款。至若旱韻,收款音窾,絕不註明有襖懊二音,此可證款不音襖懊,而欸之譌作款明矣。

又乃有靄音,無愛音。《正韻》增音愛,非。

又《字彙》《正字通》旣明辨款不音襖,欸譌作款,而《字彙》欠部款音襖,棹船相應聲。《正字通》櫓聲,自相矛盾,尤非[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