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乃賢一般指迺賢

乃賢

乃賢(1309—?),字易之,號河朔外史,合魯(葛邏祿)部人。合魯部人東遷,散居各地,乃賢家族先居南陽(今屬河南)。後其兄塔海仲良入仕江浙,他隨之遷居四明(治今浙江寧波)。乃賢先世可能是黃金家族姻親。其兄師事本鄉儒者,中進士後 任職宣慰,名重一時。乃賢則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間,與名士詩文唱酬。[1]

目錄

個人主要經歷

為了擴大見聞,他於至正五年(1345)離浙北上,循運河達齊魯之地,再向西進入中原。十二月初二,他從郟城(令河南郟縣)、陽翟(今河南禹縣)北上,進入山西。次年至大都,在那裡旅居五年左右。北上的前一年,黃河南北遭受巨災,次年又瘟疫肆虐,民死者過半。乃賢以當時親歷見聞寫成《新鄉媼》、《潁上老翁歌》等長詩,真實反映了當地「赤地千里黃塵飛」、「疫毒四起民流離」的慘狀,並透露出農民舉義旗,攻占州治,「踞坐堂上如熊羆,長官邀迎吏再拜」的史實。北行期間,他對沿途山川古蹟、衣冠人物、斷碣殘碑以及宋金疆場之變更,均留意察訪,並結合圖經地誌和着老口碑詳加考訂,每有感觸,便作詩歌述志言懷。在大都期間,他廣結名流,對典章制度無不研習精到。至正十一年(1351),他經原路南下,返回吳越。反映中原十萬百姓被驅迫修河而再遭凌轢的《新堤謠》,即寫于歸途之中。

人物個性

返浙後,常與友人泛舟鑑湖之上,以詩酒自娛。有人為通達權貴而不惜重金賄賂,每遇此事,他必婉言謝絕,曰:「賂不可黷,周之可受也。」與朋友賓客言談,多以典故為題,從不涉及官府之事。又樂於為朋友解燃眉之急,因而頗有聲望。江浙行省左司郎中劉仁本舉薦他主持東湖書院,意在使之獲祿而解貧。但他卻以全部學官所入修治廟宇,興建朱子祠堂,延請學行兼得者訓導鄉里弟子,本人亦登堂講肄不輟。至正二十二年(1362)月七日,中書省上奏,推舉處士布達等四人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乃賢名列第三。次年循海道北上赴任。

至正二十四年,陷於滅頂之災的元王朝企圖求助神靈的護佑,派遣使者函香四出,代元順帝祭祀天下岳鎮海瀆,乃賢作為熟知祭祀禮儀的清望文臣,銜命南下浙閩。南鎮禮成,他取道福建再把海瀆。南行期間,他仍未忘沿途觀風采俗的傳統。一首反映元末民瘼吏弊的《楓亭女》,可能寫成於此期間。

影響及成就

乃賢是位深受中原文化薰陶和影響的西域人士,作為世家子弟,他較嚴格地保持儒家操守,身處末世而仍不忘報效元廷。在優遊山水古蹟的同時,目睹社會瘡痍和吏治的腐敗,因而多次察訪下情,希圖以詩諷諫,匡正時弊,在詩文中對百姓苦難的同情之心不時有所流露。他對邱處機勸阻成吉思汗殺生所起的作用甚為推崇,因而欽慕道家,迷戀於服食和外丹。傳世詩作一百八十餘篇,吟頌道家者約占十分之一,這在元代文人中是僅見的。當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乃賢長詩詞,並列稱「江南三絕」。他博學能文,氣格軒翥,五言短篇,流麗而妥適,七言長句,寬暢而條達,近體五七言,精縝而華潤;又善以長篇述時事,故亦有「詩史」之稱。著述有《金台集》、《河朔仿古記》。後人又編有《乃前岡詩集》三卷(明萬曆潘是仁刊宋元四十三家集本)。

參考文獻

  1. 乃賢的詩詞全集. [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