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主觀輪廓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目錄

名詞解釋

主觀輪廓(subjective contour)指的是,觀察者對輪廓不明確的刺激,憑藉個人的認知經驗而賦予其一種輪廓的知覺。多數學者認為,它是在一定感覺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覺假設的結果,它們有一種完整起來轉變成簡單的穩定的正規圖形的傾向,從而使人們作出某種假設,產生主觀輪廓知覺。

舒曼(Schumann)在1904年首次描述了主觀輪廓現象;1955年意大利心理學家凱尼查(Kanizsa)提出了主觀輪廓最著名的標準圖例。如圖1,人眼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出一個三角形的輪廓。它像一個白色的三角形平面,存在於另外被掩蔽的三角形和觀察者之間。

產生原因

多數學者認為,它是在一定感覺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覺假設形成的。

凱尼查認為它形成的必要條件是視野中出現某些不完整的因素。這些因素有一種完整起來轉變成簡單而穩定的規則圖形的傾向,從而使觀察者作出某種假設,產生主觀輪廓。

考倫1972年研究表明,刺激圖形提供一些輕微的深度線索,有助於知覺系統產生主觀輪廓。

中國心理學者張厚粲等人1980年的實驗研究表明,主觀輪廓的形成與圖形中深度信號的強弱有關。若作為主觀輪廓的圖形「覆蓋」在背景圖上,就容易形成主觀輪廓。

主觀輪廓的產生原因尚無定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與過去的經驗有關,若所見物體在某些方面類似看過的物體,則有關該物體的知識經驗就會被調用,而這些知識經驗有助於對輸入的刺激做進一步加工;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個體腦的活動規律決定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