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目錄
名詞解釋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是一組編碼動物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統稱。人類的MHC被稱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即人白細胞抗原;小鼠MHC則被稱為H-2。HLA位於人的6號染色體短臂上,H-2位於小鼠的17號染色體上。
MHC可以分為經典MHC與非經典MHC兩類,經典MHC包括MHC I、MHC II、MHC III基因,分別編碼MHC I分子、MHC II分子、MHC III分子。
發現史
主要組織相容性基因複合體最早在近交系小鼠(inbred mice strains)中發現,克拉倫斯·庫克·利特爾在做腫瘤組織移植實驗時發現不同小鼠個體間會有排異反應。喬治·斯內爾將移植時引起排異的抗原命名為組織相容性抗原,並指出了H-2複合體就是小鼠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這是最早發現的MHC基因座。因其貢獻,斯內爾獲得了198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分類
根據基因的位置和功能,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為三類,分別為MHC class I,MHC class II,MHC class III.
MHC class I(MHC I):位於一般細胞表面上,可以提供一般細胞內的一些狀況,比如該細胞遭受病毒感染,則將病毒外膜碎片之氨基酸鏈(peptide)透過MHC提示在細胞外側,可以供殺手CD8+ T細胞等辨識,以進行撲殺。
MHC class Ⅱ(MHC Ⅱ):大多位於抗原呈遞細胞(APC上),如巨噬細胞等。這類提供則是細胞外部的情況,像是組織中有細菌侵入,則巨噬細胞進行吞食後,把細菌碎片利用MHC提供給輔助T細胞,啟動免疫反應。
MHC class Ⅲ (MHC Ⅲ) :主要編碼補體成分,腫瘤壞死因子(TNF),熱休克蛋白70(HSP70)和21羥化酶基因【CYP21A和CYP21B】。
生理意義
1、MHC抗原最初是作為移植抗原而被發現的,是引起移植排斥的主要抗原系統。這種抗原不合,即可引起受體的免疫應答,排斥移植的供體組織。70年代後證明MHC分子還具有重要的免疫生理功能。
MHC分子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參與抗原識別。70年代R.M.津克納澤爾等在小鼠實驗中發現殺傷 T細胞在殺傷感染病毒的靶細胞時,只能殺傷同系感染靶細胞,而對不同系的感染靶細胞則無殺傷作用,稱這種現象為遺傳限制性。隨後證明殺傷T細胞與靶細胞的MHC必需一致才有殺傷作用,因此又稱此現象為MHC限制性。
2、人們還發現外周血B細胞和單核細胞等非T細胞在體外能誘導某些自身反應性T細胞發生增殖反應,稱這種現象為自身混合淋巴細胞反應(AMLR),並證明這是由非T細胞上MHCⅡ類抗原引起的。這種自身反應性T細胞在體內可能具有增強或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藉以維持機體的免疫穩定性,因此MHC分子也參與免疫調節作用。
3、研究證明,MHC分子對T細胞在胸腺內的分化成熟過程也起重要作用。體外研究發現:去除胸腺中MHCⅡ類抗原陽性的基質細胞,則T4T細胞的發育受阻,在胸腺培養細胞中加入抗MHCⅡ類抗原的單克隆抗體,也能阻止T4 T細胞的發育。認為MHC分子在T細胞自身耐受的形成和T細胞庫的產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4、現已證明,MHC不僅控制着同種移植排斥反應,更重要的是與機體免疫應答、免疫調節及某些病理狀態的產生均密切相關。因此,MHC的完整概念是指脊椎動物某一染色體上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控制細胞間相互識別、調節免疫應答的一組緊密連鎖基因群。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