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有人封君有人封侯?
秦國 |
為什麼秦國有人封君有人封侯?最近,《大秦帝國之崛起》正式上映,期待許久的小夥伴們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在這部電視劇中,同是秦王的臣子,魏冉和范雎被封為了「侯」,而白起卻被封為了「君」。那麼,「君」與「侯」這兩個爵位哪個更高?[1]
一
首先,分封制正式起源時間,學者們眾說紛紜。但到了周朝時,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了頂峰。周朝建國後,將功臣、宗族和前朝遺民分封到各地建立國家,受封者被稱為「國君」。為了給這些國君們排出地位的高低,周王室引進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同時,除了要進貢、服從等義務外,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而卿大夫又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士。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二
據《史記》記載,由於秦國國君的先祖養馬養的好,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附庸」就是有塊封地,但地位極低,甚至依附於諸侯國。後來,秦國利用周朝東遷的機會,才被封為諸侯。在春秋時期,除了楚國和少數民族國家稱王外,其他的諸侯還是按照周朝分封的爵位稱呼,而作為臣子的卿大夫也就不能封為侯了。
三
據史書記載,卿大夫是先被稱為「公」,出現在楚國,例如,楚國滅掉申之後,將其地分給了巫臣,號「申公」。而中原諸侯國卻很少見到。後來,卿大夫又有稱「君」的也是率先在楚國出現。雖說兩者稱謂不同,但「公」與「君」是可以通用的。然而,在中原諸國,「君」是卿大夫家臣對其的稱呼。
四
到了戰國,各國實行變法圖強。為了獎勵軍功,各國實行不同的新爵位制。經過秦國歷代國君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二十等軍功爵制」。無論是怎麼的變化,而「徹侯」(又稱為列侯)均是最高等級。秦孝公時期,商鞅主持變法,並擊敗魏國,俘虜了公子昂。由於此時秦國國君的爵位也只是個公,因此,商鞅被封為徹侯,號「商君」。自秦惠文王開始,秦國國君的等級上升到了「王」這一級。所以,像魏冉和范雎被封為侯也就順理成章的事。至於白起因戰功昭著被封為「武安君」,這個也只個稱號而已,與魏冉的「穰侯」和范雎的「應侯」都是臣子爵位的最高等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