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 澧縣
臨澧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位於湘西北,澧水中下游,地處武陵山余脈與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總面積121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以丘陵為主,是國家商品糧、棉、油基地縣,湖南省綠色食品基地示範縣。臨澧石膏資源居全國前列、湖南省第一位、長江以南區域第一位,探明儲量為21億噸,有 「非金屬之都」之稱。
2017年,臨澧縣戶籍總人口44.66萬人。
臨澧先後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工作模範縣」、「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兩基』教育工作先進縣」等光榮稱號 。
目錄
歷史沿革
邑地古為荊楚之域。春秋戰國屬楚。秦贏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隸黔中郡慈姑縣。西漢罷荊州黔中郡置武陵郡,罷慈姑縣置零陽縣,屬之。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析武陵郡地置天門郡,隸零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立臨澧縣,屬天門郡,隋唐(公元581年後)併入澧州澧陽縣。[ 西東晉隸屬未變。南朝宋天門太守零陽縣;齊、梁隸天門郡,分屬澧陽、零陽縣;西魏元廓二年(555),罷天門郡,置石門郡,隸之;陳隸石門郡,分屬石門、零陽縣。隋開皇九年(589),罷石門郡、隸澧州;大業三年(607),升澧州為澧陽郡,改零陽縣為慈利縣,分屬澧陽、慈利縣。
2004年末,臨澧縣總人口434076人。轄8個鎮、9個鄉:城關鎮、合口鎮、新安鎮、佘市橋鎮、太浮鎮、四新崗鎮、停弦渡鎮、修梅鎮、杉板鄉、文家鄉、陳二鄉、柏枝鄉、烽火鄉、望城鄉、楊板鄉、官亭鄉、九里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臨澧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臨澧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為四個等級,第一級——縣中心城鎮,為臨澧縣縣城(含安福鎮、望城鄉、太平開發區);第二級——重點建制鎮,包括新安(含官亭)、合口(含九里)、四新崗(含陳二、太浮);第三級——一般建制鎮,包括停弦(含杉板鄉北部),修梅(含楊板)、佘市(含杉板南部、文家)、烽火(含柏枝);第四級——集鎮,共8個(望城可不列入集鎮之中)
臨澧縣轄8個鎮、9個鄉:安福鎮(原城關鎮)、合口鎮、新安鎮、佘市橋鎮、太浮鎮、四新崗鎮、停弦渡鎮、修梅鎮、杉板鄉、文家鄉、陳二鄉、柏枝鄉、烽火鄉、望城鄉、楊板鄉、官亭鄉、九里鄉。
2015年,臨澧縣轄刻木山、烽火2個鄉,佘市橋、太浮、四新崗、修梅、停弦渡、新安、合口、安福8個鎮。
地理環境
臨澧縣位於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東、西、南三面環山,東鄰津市,南接鼎城、桃源,西與石門毗鄰,北抵澧縣,地理坐標位處東經111°24』~111°49』,北緯29°17』~29°46』。南北長57.5公里,東西寬32.5公里,總面積120343.2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0.57%。
臨澧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冰凍較弱;日照充足,春季寒潮頻繁,秋季寒露風活躍;雨水充沛,但分布不勻,春末夏初雨水集中,並多暴雨,伏秋乾旱常見;四季分明,季節性強。
縣境西北有刻木山和澧縣太青山等為屏障,致使北方冷空氣南下受阻,越山後下沉,產生「焚風」效應,減濕增溫;中部有東北至西南向的銅山、古老山構成的「馬蹄形」;南部有古老山、太浮山、太陽山(鼎城區境)、七姑山、阮山等形成的「撮箕口」;西部有水成椏與太浮山形成的「狹山口」。冷空氣易從沔泗窪、張公廟、佘市橋三個迎風口入侵、堆積、加強,形成縣內北高南低的獨特地方性氣候。
四年平均降水相對率小,雨季結束較遲。年降水平均相對率為13-14%;比桃源小4-13%;且地域差異小,年降水量較穩定;雨季平均結束日期在7月5日,最遲在7月27日。
自然資源
臨澧縣是全國、全省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森林覆蓋率38.2%。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種23種,礦點94處,尤以非金屬礦產最為突出,石膏、硅砂、膨潤土儲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石灰石、陶土、原煤等礦藏數量可觀,開採利用價值很高,特別是石膏儲量近50億噸,居全國第4位,湖南省第1位,素有「非金屬礦之都」的美譽。
2003年,臨澧縣林業用地面積48183.2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40.0%,其中有林地23408.8公頃,活立木總蓄積78.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4.3%。
臨澧縣處於洞庭湖盆地與雪峰山構造帶的過渡地帶,貯存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縣境內發現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膏、灰岩、石煤、陶土、膨潤土、硅白土、矽砂、煙煤、礦泉水、鐵礦、錳、粘土、砂石和建築石料15種礦產。
到2001年底,全縣共發現礦產地50處,礦產21種(含亞種);探明儲量的有6種,礦產地16處,其中特大型礦床1處(合口石膏礦),大型1處,小型礦床14處;列入《湖南省礦產資源儲量平衡表》的礦種有3種(亞種4種),在列入平衡表的4處礦區(床)中,特大型礦床1處、大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2處。特別是非金屬礦資源異常豐富,是湖南省有名「非金屬礦之鄉」,石膏資源居全國第4位、湖南省第1位、長江以南區域第1位,探明儲量21億噸,資源量30億噸。
民間藝術
竹馬燈也是一種地花鼓,表演形式,區別在於它所用的曲牌完全是戲曲曲牌。我縣的竹馬燈一般均採用花鼓戲音樂,配有演唱戲文。 竹馬燈一般由兩男一女表演,一個鬚生,一個小生,一個旦角,各人右手執一根馬鞭,「騎」在紙糊篾扎的「馬」上「馬」的韁繩,做着「馬兒」碎步小跑的動作,沿「紗爬拐」的路線(即橫8字)作循環穿行,邊跑邊唱。
蚌殼燈有幾種表演形式。一種是一男一女(舉蚌殼的除外)表演。女的裝成小旦,躲在蚌殼內,時開時合,甚為漂亮,稱她為蚌殼精;男的裝扮成打漁郎,頭戴草帽,肩背漁簍手執漁網,稱他為打網的。這種蚌殼燈每當互相發現後,彼此表示驚喜與愛慕,做一些互相挑逗,表達男情女愛的動作,最終以漁郎網到蚌殼精如願以償而表演結束。另一種蚌殼燈則有一個扮演鷸鶴精的演員,與蚌殼精相鬥,在表演時則是互相想辦法如何逮住對方,最後鷸鶴啄到了蚌殼精,蚌殼精則夾住了鷸鶴的嘴,互相都不能逃脫,在相互掙扎時,被漁郎一網雙收。表現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境。
旅遊風景
太浮山
太浮山又名獨浮山,亦名彰龍山,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於常德市臨澧縣城西南12公里,石門縣城東南約40公里,綿亘於石門、臨澧、桃源、鼎城四縣交接部,有「雞鳴四縣」之說。太浮山東西綿延40餘里長,南北展布16.7里寬,面積4300公頃,主峰第一峰,謂之太浮金頂,海拔605.5米。太浮山山體為扇形,地勢奇特,有99嶺,33岔,系沅澧之名山。整個太浮山面積4300公頃,最高海拔605.5米,有99嶺,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聞名。自漢代中葉至清代末年,是佛道兩教興盛和發展時期。宋元時期形成了以桃源縣桃花源、臨澧縣太浮山、石門縣觀國山、慈利縣五雷山四大道教聖地。歷代修建寺廟宏觀,至清末尚有金頂大廟、鐵瓦廟、漢王廟、俗聖觀、王通廟、玉皇廟、浮山寺、二水寺、觀音寺、廣樂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歷史上遊人如織、香火鼎盛近二千餘年。2001年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太浮山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文化積澱非常深厚。山上奇峰峻峭,層巒疊翠,谷幽崖險,常年白雲繚繞,嵐氣騰騰。山下水庫星羅棋布,松竹掩映,山、水、石、林巧合成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1]
林伯渠故居
林伯渠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林伯渠故居位於常德市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
故居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由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長槐任四川宜賓、鄰水縣令時所修。故居坐東朝西,依山而建,門臨池塘,為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布局,前後為上、中、下三進院,共有大小房間21間,6個天井,平面呈「品」字型。其南北長26.5米,東西長28.6米,總面積約870平方米。
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出生於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902年,考入湖南西路師範學校(今常德市一中)。兩年後被選赴日本官費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致力於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活動,成為民主主義者。後遭日本政府的禁止,罷學回國。回國後繼續在湖南、東北、上海、南京等地的從事同盟會革命活動。因「二次革命」失敗,遭袁世凱通緝,於1914年再次東渡日本求學。當年加入孫中山在東京創辦的中華革命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一個職業革命家。1921年加入上海黨的早期組織。建黨初期他留在國民黨內工作,先後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委員、常委,擔任農民部部長。1926年5月被排擠出國民黨中央。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後轉赴莫斯科、海參崴學習和任教。1933年3月赴中央蘇區,先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長徵到達陝北後,任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財政部部長、代主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常委,西北局常委。1945年6月當選為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被尊稱為「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國成立時,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主持開國大典。他是第六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故居保存完好,現有林伯渠父母居室、夫人伍崇賢女士居室、伯父母居室、弟媳居室以及原父書房、私塾學堂、上堂、中堂、下堂、廂房和廚房、餐廳、倉屋間等。藏有國家級文物50餘件,一般文物1000餘件和他及家人生前所用過的生活用具。1986年林伯渠誕生百周年之際,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林伯渠同志故居」字匾並正式對外開放。2006年,在林伯渠誕生120周年之際,塑建了林伯渠銅像,修建林伯渠銅像廣場。2009年修建了遊客接待中心,建造了五老林參觀景點,拉通了詩詞碑林公園游道。
林伯渠故居於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13號)公布林伯渠故居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