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是明代文學家楊慎作品之一。楊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明代三才子之首[1]

楊慎於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後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四百餘種,被後人輯為《升庵集》。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

目錄

儒學思想

揭示理學心學都存在着「重虛談」、「多議論」、「學而無實」、「學而無用」的弊端。

楊慎說:騖於高遠,則有躐等憑虛之憂;專於考索,則有遺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問學」。故高遠之弊,其究也,以六經為註腳,以空索為一貫,謂形器法度皆芻狗之餘,視聽言動非性命之理,所謂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世之禪學以之。考索之弊,其究也,涉獵記誦以雜博相高,割裂裝綴以華靡相勝,如華藻之繪明星,伎兒之舞呀鼓,所倡其功倍於(而效)小,學而無用,世以俗學以之。

「尊德性而道問學」,本為《中庸[2]所謂,但宋儒中,朱熹主張以究理問學為主,提倡研讀經傳,一依聖賢遺教去做,有偏重於「道問學」的傾向,陸九淵譏評其支離破碎;陸九淵主張學者從經典中解脫出來,求諸本心,認為「學苛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有「尊德性」的傾向,朱熹斥責其盡廢講學。自南宋朱、陸相爭以來,兩家之學漸成水火之勢,「宗朱者詆陸為狂禪,宗陸者以朱為俗學,兩家之學各成門戶,幾如冰炭矣」。這對儒學發展影響甚大,誠如程敏政所說:「朱、陸之辨,學者持之至今。……其流至於尊德性、道問學為兩途,或淪於空虛、或溺於訓詁,卒無以得真是之歸。此道所以不明不行。」

視頻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 相關視頻

田英章現場書寫:三國演義開篇詞楊慎臨江仙詞
行書明代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