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间层顶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间层顶是一个科技名词。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录

名词解释

中间层顶(cold point mesopause)是大气温度最低处,位于中间层顶部和低热层底部。中间层顶的高度范围变化较大,主要也与纬度和季节相关,中间层顶的温度较低,约为150K - 180K,高纬夏季中间层顶的温度更低。由于温度极低,中间层顶处经常能观测到的各种夜光云、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极区中层云及其它光化学物理现象等。

“低温中间层顶”(cold point mesopause)是我们对中间层顶定义的一种方法,它以中间层温度垂直梯度由负变为正,同时绝对温度最低处命名为“中间层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中间层顶的高度和温度都会有着一定的变化。

性质

中间层顶是大气温度最低处,位于中间层顶部和低热层底部。中间层顶的高度范围变化较大,主要也与纬度和季节相关,中间层顶的温度较低,约为150K - 180K,高纬夏季中间层顶的温度更低,在极区这个温度可以达到更低,曾有过78°N的极区站点观测到130K的中间层顶温度。

季节变化

(1)高纬度地区

在高纬度地区(如图1),夏季的中间层顶都会达到极低的温度,如在80°N处月甚至低至120K - 130K。高纬度地区其它季节的中间层顶的温度都在180K - 190K变化。

高纬度地区中间层顶的高度也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中间层顶高度显著低于其它季节。北半球夏季5、6、7三个月60°N - 80°N温度极低的中间层顶高度约为85 - 89千米处,而其它季节的中间层顶高度则约为95 - 100千米。

南北半球中间层顶高度变化比较一致。

在中高纬度地区(如图2),背景温度在50°N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冬季中间层顶约在96 - 100千米,中间层顶温度约为180K;夏季中间层顶高度下降至81 - 85千米;温度也降至约160K,持续约4个月左右后中间层顶上升。即在中高纬度地区不同季节中间层顶高度和温度相差都非常明显,出现较低的中间层顶现象。背景温度在40°N处的年变化与50°N处非常近似,只是夏季较低的中间层顶现象持续的时间比50°N处略短,一般约为三个月。

在中高纬度地区,中间层顶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40°S处的中间层顶并没有出现较低的观测结果,而40° - 50°S处温度差别也更大,北半球比南半球低10K左右。

(2)中纬度地区

结合南北半球来看,30°N与30°S处的中间层顶变化非常不一致。30°S处与40°S处的中间层顶类似,中间层顶高度稳定在100千米左右,没有出现高度下降,而20°N与20°S处的中间层顶略微一致。中间层顶温度的不对称性在逐渐减小。

(3)低纬度地区

低纬度与赤道地区(10°S - 10°N)全年的中间层顶高度稳定在96-100千米之间,温度约在180K附近,温度又比中纬度略高,温度变化范围较小,一般没有超过170K - 190K的范围。没有发生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也没有发生中间层顶高度显著降低的情况。中间层顶的高度与温度在赤道地区非常稳定,南北半球对称性情况也较为一致(如图4)。

应用

中高层大气的温度是描述中高层大气状态和扰动的关键物理参量,而中间层顶由于其极低的温度是中高层大气温度研究中关心最多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中间层顶的温度分布和变化对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以及能量和动量传输等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中间层顶的全球分布和变化对建立和检验全球尺度的中高层大气模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
  2.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