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花石
序言介紹
幾十萬年以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內海,後由於地殼運動,一些海底生物深深埋在地下,變成了珊瑚類化石,形成了具有灰黑,淺褐兩種花紋的中江花石。
一九八○年,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寶玉石調查小組和四川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及有關地質科學工作者調查化驗後推測:三億五千萬年前,四川還是內海,這裡生活着一種腔腸動物。隨着時間的推移,地殼的變遷,內海變成了盆地。這些海底生物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經地質運動和流水的不斷沖刷重見天日,即今日之中江花石。但偌大一個四川盆地,何以只有凱江和東溪河中獨有這種神奇的花石?凱江的上游羅江、安縣和凱江的下游三台一段為何又沒有呢?這個秘無形之中更增添了中江花石的唯一性和神秘色彩。
而如今,只有在凱江河十公里的河段能夠找到中江花石。
中江花石加工工藝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歷史傳說
中江縣城座落在凱江和東溪河的沖積平原上,兩條河從東西繞城而過,所以常遭洪水洗劫。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魯班和妹妹兩人決心幫助中江人民征服河妖,為民除害。他們約定一夜之間建成兩座鎮妖寶塔。兩人暗中互相競賽。哥哥很快建好了北塔,見妹妹還在忙乎,便藏在樹叢中捏着鼻子裝了幾聲雞叫。妹妹本想在南塔上貼上菊花,勝過哥哥的北塔。情急之下,只好隨手把花瓣撒進河裡,從此,中江河裡便鋪滿了美麗的菊花石。至今,中江百姓中還流傳着"中江縣城像條船,南北二塔是撐杆"的歌謠。
《仙女散花》:隋朝時,有一年農曆九月十一日,中江百姓為美麗善良,專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白塔仙姑慶祝生日,西王母派天上的七仙女散花來表示祝賀。霎時,中江縣的凱江流域上空花雨繽紛,鮮花落入河裡,立即變成了花石。當時正值菊花盛開之時,故中江花石多為菊花石。
舊志載有一則神話:"唐田真人名大神,自南洋來,隱棲妙山中,常與二道士奕。撤棋子於江,人取以獻蜀王,旋失去,後又得於玉局洞前石盤內,自是中江產棋石"道光縣誌稱"文石、棋石由來不同,今總謂之花石。文石母佳者今亦難得。棋石則城外沿江人戶皆能製造"歷代人們採擷中江花石,根據不同的石質,色澤、花紋,琢磨成花瓶,手鐲、戒指,墨硯,鎮紙、煙具和圖章等,精美細潤,古樸典雅,獨具一格,或根據天然花紋,雕琢成珍珠蛙,褐色龜,游魚,狗,羊,馬,牛,獅等,現代又添新品種:茶具,酒具、座屏,檯燈等,千姿百態,維妙維肖,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有較高藝術、經濟價值。
據《中江縣誌》記載,早在宋朝時,就有杜甫、王勃等文人雅士在中江舉辦過聖泉宴,著文、賦詩讚之。清人孟佺有詩讚譽:"聖跡不泯滅,凱石猶著名。光輝等琬瑣,濕潤重連城。或見松與柏,枝幹若繪城。或隱梅與竹,蕭疏有餘情……"
花石名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江花石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1952年,四川省博物館就派人專程來到中江,徵集了十餘件中江花石作為省博物館的收藏品。1956年,中江花石藝人塗孝臣製作的花石作品在四川省工藝美術品展上獲獎。同年,塗孝臣又當選並出席"中華全國第二屆手工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1981年,中江花石就列入傳統工藝美術品參加在美國費城、舊金山的展出,引起國際收藏界的轟動和讚譽。1987年,朝鮮代表團訪問中江,中江縣委、政府精選了幾枚花石精品,轉贈給金日成首相,使中朝人民用血肉鑄就的友誼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2002年10月20日,中江舉行隆重的黃繼光犧牲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中江縣委、政府又將200枚精美的花石工藝品贈送給來自全國各地的黨政軍代表和知名人士,大家無不為中江花石的神奇叫絕。中江花石還先後榮獲四川省計經委的"金牌獎"、"金杯獎"和"四川省旅遊產品金獎"。《人民日報》海外版、《四川日報》、《市場報》、《德陽日報》、《黔中奇石》等報刊和四川電視台都對中江花石進行了專題報道和介紹。
花石現狀
如今,中江縣編輯出版了對外宣傳畫冊《凱江瑰寶--神奇的中江花石》。中江花石藝人塗孝臣有了第三代傳人。同時,其他還有一批以鍾國慶為代表的民間藝人也在努力保護、挖掘中江花石的文化。[1]
隨着凱江河流的治理,多年的採挖,中江花石正面臨無石可采的局面。也正式如此,中江花石加工工藝被列為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石精品在四川省博物館、黃繼光紀念館收藏,同時一些國內的大收藏家手中有很多花石精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