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民主同盟眉山市委員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民主同盟眉山市委員會疫情無情人有情,當前疫情防控已步入最吃勁的關鍵時期。民盟眉山市委及廣大盟員積極響應黨委和政府的號召,堅定信心,同心同行,繼續在各自崗位上為疫情防控工作[1]貢獻自己的力量。

目錄

基本概述

一、精心部署,全力以赴,引導廣大盟員築牢疫情防控屏障

疫情以來,民盟眉山市委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高度重視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市委主委楊常沙第一時間指示盟市委機關以電話、微信、信息等形式,鼓勵和支持全市廣大盟員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大局中,並創作了書法作品巜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在四川網上登載,鼓舞激勵戰勝瘟疫的鬥志。盟市委機關主動對接東坡區紅星西路社區,組織機關幹部以志願者身份前往基層一線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並為社區協調落實防控點急需的帳篷、遮陽棚共計37頂,引導盟員艾柏楊、任學東、林俊羽為社區捐贈N95口罩120個,醫用消毒酒精35斤,84消毒液160斤。

二、關注疫情、履行職責,積極圍繞疫情開展參政議政工作

民盟眉山市委歷來高度重視參政議政工作,疫情爆發以來,盟市委機關及廣大盟員圍繞疫情防控中難點、重點工作,積極建言獻策。截止目前,通過民盟省委、市政協共報送疫情相關社情民意17篇,報送數量已與去年全年持平,其中《嚴禁地方政府以各種理由攔截扣留徵用其他地區防疫應急物資的建議》《關於疫情期間我省畜禽面臨的問題及建議》《疫情期間應警惕邪教及非法宗教組織的滲透》3篇被省政協採用,並已上報全國政協。

三、救死扶傷、甘於奉獻,醫衛界別盟員持續奮戰

干堯鰵、倪文萍作為眉山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疫情救治專家組成員,春節以來一直忘我奮戰在疫情一線,積極組織、參與新冠肺炎患者接治培訓和防控工作業務指導。丹稜南苑中醫醫院院長湯學全派出醫護人員到縣集中隔離點協助值守,無償為提供住院病人家屬和來院患者口罩104個,為基層社區幹部和鄰近小區住戶免費提供預防中藥「大鍋湯」,積極組織醫護人員22人報名參加四川省社會辦醫分會倡議的防控後備醫療隊,為阻擊疫情蔓延、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貢獻民盟力量。

四、戰疫有速,更有溫度,危機時刻盡顯民盟擔當

疫情當前,全市盟員同舟共濟,愛心接力不停歇。盟員周建偉在了解到街道、社區急需消毒液等消殺物資,緊急購買捐贈1噸價值2萬元的消毒液;萬里行為彭山紅十字會捐贈抗疫善款10萬元;林俊羽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到醫用防護口罩1.6萬餘個,捐贈各大醫院、火車站及街道、社區;艾柏楊為鄉鎮、社區、工業園區捐贈N95口罩300個,醫用酒精20斤;陳健通過西南財大同學會及民盟市委捐贈抗疫善款4000元,劉小軍捐贈2000元;各總支、支部盟員通過募捐、單位捐款等方式捐贈善款共計12150元。

下一步,民盟眉山市委將繼續與廣大盟員一起,充分發揮民盟擔當精神,繼續全力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大局中,為控制疫情做出努力,確保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

相關資訊

關愛特殊群體 共度快樂「六一」

送去五月的芬芳,迎來六月的陽光。6月1日,民盟眉山市委主委王進儒攜部分眉山知名企業家[2]一行到縣特校慰問特殊兒童,與他們共度愉快的國際「六一」兒童節。民盟眉山市委副主委、仁壽縣政協副主席鍾文,民盟眉山市委副主委兼秘書長任學東,四川立白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鷗,蒙牛乳製品(眉山)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馬艷玲,蒙牛學生奶眉山市場副總經理丁平及眉山市民盟盟員陪同慰問。仁壽縣教育和體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利軍主持慰問活動。

慰問活動前,王進儒一行參觀了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了解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王進儒對學校的辦學成果、教師的敬業精神、學生的成長狀況感到十分欣慰,並鼓勵學校堅定辦學目標、努力鑽研、踏實教學,讓更多的特殊孩子能夠向着自信、自理、自強、自立的目標成長。

慰問活動中,王進儒等首先觀看了學校的辦學紀錄片,進一步了解了學校的辦學情況。之後,民盟眉山市委和各愛心企業代表分別向仁壽縣特校捐贈洗滌用品、牛奶、書籍、生活物資等。縣特校負責人劉明才代表學校接受捐贈。鍾文代表仁壽縣委、縣政府向捐贈方表示感謝,並對特校師生提出了要求。最後,王進儒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表達了眉山民盟對特殊兒童們的關愛,並鼓勵師生要勇於面對挑戰,對未來要充滿信心和動力。

據悉,民盟眉山市委一直堅持「關注教育、服務民生」的光榮傳統,十餘年來堅持開展「農村教育燭光行動」,讓孩子們感受到民盟組織的關愛,為農村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目前,累計捐贈各項物資近千萬餘元。

劉明才表示,這次慰問活動給孩子們帶來春天般的溫暖,孩子們過得非常高興。他為孩子們感到高興,也替孩子們對各位愛心人士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在今後的工作中,學校一定會管理使用好這些物資,充分發揮其作用,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也會帶領老師們用真心教書、以真情育人,給孩子們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培養孩子們健康成長,將來回饋社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