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由全国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名领域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在2018年5月5日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被批准筹建,并于2019年4月25日在中国心理学会第第十二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上获批正式成立。
目录
委员会宗旨
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立足全球视野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期望联络和组织国内外文化心理学研究[1]相关领域学者,共同推进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视角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并能够助力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主要的业务范围和任务包括:
1.联络和组织国内外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力量,推进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促进国内外文化心理学的交流,提升国际文化心理学界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认识,推动中国以及华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2.定期举办文化心理学学术会议或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文化心理学名家,搭建文化心理学交流平台,促进内地学者与港澳台及国际学者,在跨文化、文化启动、多元文化、文化神经科学、文化生态学等文化心理学不同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同时就大家关心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中,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理论交流及实践探索,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文化冲突管理方案,为文化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广泛探讨空间。
3.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以文化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实际调研为基础,搭建文化心理学专家智库平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保障中国文化安全、提升中国人文化自信等涉及文化心理学领域问题,为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建言献策。
4.推进中国文化心理学共同体建设,组织国内外文化心理学专家,为文化心理学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不定期举办文化心理学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和政策实践等主题的培训和工作坊,做好针对学者或研究生的培训工作。
5.联络和组织国内外文化心理学专家,以编写教材、出版着作、公众讲座、向社会发布调研结果等形式,推进文化心理学知识的科普推广和研究成果的社会传播。
6.按照中国心理学会的要求,完成专委会的日常工作和中国心理学会下发的各项其他工作。
相关资讯
专家议建构多元视角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共同体
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筹)学术年会暨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30多位来自国内外在文化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卓越成果的专家学者,就本土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社会变迁与全球化应对、中华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认知神经科学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度对话。
“文化心理学有助于文化主体对内具有文化自信,对外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交流和文化和谐共存。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伟大事业都需要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傅小兰说。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积家认为,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应该发掘基于56个民族的“中国智慧”总和,来讲好“中国故事”。美国堪萨斯大学传媒系的张雁冰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分别指出,多途径的文化接触和开放的全球化取向,有利于缓解当前逆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不和谐因素。
南京大学[2]社会学系主任翟学伟从面子的本土研究社会规则的本土分析入手,对耻感文化进行了具有解释性典范的理论建构。曾任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主席的彼得·史密斯认为,可以用更契合东亚社会的面子文化概念,细化和替代简单对应西方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概念。
“这些看似多元而广泛的对话,以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筹建为契机,恰恰可以融合为建构中国文化心理学共同体的本质内核。”傅小兰说。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众多非西方文化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超越西方文化的主导,以平等的方式交流融合,必定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而结合国际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前沿,在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助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则是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责任担当。
视频
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心理学到底要研究什么? ,搜狐,2020-07-07
- ↑ 南京大学的辉煌校史,几大院系被拆成19所大学,如今仍为顶尖大学,搜狐,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