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豆芫菁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5~25毫米,宽4~5.5毫米,全体黑色被细短黑色毛,仅头部两侧后方红色,其余黑色,额中间具1块红斑;前胸背板中间具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1条,沿鞘翅的侧缘、端缘及中缝处长有白毛,头部具密刻点,触角基部内侧生黑色发亮圆扁瘤1个。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栉齿状,3~9节向一侧展宽,第4节宽是长的3倍,前胸背板两侧平行,从端部的1/3处向前收缩。前足腿节、胫节背面密被灰短毛,中后足毛稀。雄虫前足第1跗节基半部细,向内侧凹,端部阔,雌虫不明显。
幼虫 共6龄,第1龄衣鱼型,似双尾虫,体深褐色,胸足发达,末端有3个爪;,第2--4龄蛴螬型,第5龄(又称假蛹)象甲幼虫型,第6龄蛴螬型。
卵 椭圆形,大小约3×l(mm);黄白色,表面光滑;70-150粒卵组成菊花状卵块。
蛹 长约15mm,黄白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侧缘及后缘各着生9根长刺;第1-6腹节后缘具一排刺,左右各6根;7-8腹节左右各5根。翅芽达腹部第3节。[1]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假蛹"在土 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8月为成虫期,上午和下午活动取食,中午多在叶下或草丛中栖息。成虫具有群栖性和假死性,成群取食叶片,受惊时足基分泌有毒黄液。成虫产卵于土中。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高温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与发展。[2]
分布与危害
防治方法
(1)冬耕可消灭部分越冬的伪蛹。
(2)成虫发生盛期,喷撒2.5%敌百虫粉剂,每667平方米2~3kg。也可喷洒44%氯氰菊酯?克虫磷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均可杀死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