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細鯽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華細鯽,(Aphyocypris chinensis,命名者:Günther;命名時間:1868年),屬於鯉形目,鯉科,細鯽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中國東部各溪流。集群性小型魚類。口端位,口裂向後方傾斜,唇薄,無須。腹鰭基部至肛門之間有腹棱。鰓耙短小,稀疏。鱗片大,側線不完全。

目錄

簡介

背鰭iii-6-7;胸鰭i-11-13;腹鰭i-6-7;臀埔iii-7-8。側線鱗3-7,側線後的縱列鱗30--36。背鰭前鱗13--14,圍尾柄鱗12--1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5-8。下咽齒2行,2.4-4.3,2.4-5.3,3.5--4.2或2.4--5.3。脊椎骨4+28-29+l。鰾2室,前室稍短,後室較長大。腹腔膜為白色

標準長為體高的3.5~4.0倍,為頭長的3.4~3.9倍,為尾柄長的4.0~4.7倍,為尾柄高的7.0~7. 5倍。頭長為吻長的3.5~4.1倍,為眼徑的3.0~4.0倍,為眼間距的2.0~2.5倍,為尾柄長的1.0~l.3倍,為尾柄高的1.5~2.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1.7倍。體小,呈長形,稍側扁。腹棱不完全,僅從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腹棱。頭背部較平,頭後部稍高。頭較長且闊,眼後頭長約與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相等。吻圓鈍,較短,其長度約與眼徑相當。口端位,口裂略向上傾斜。上頜向後伸達眼前緣下方,下頜向前突出,稍超過上頜前端。唇較薄。無觸鬚。眼小,位於體縱軸的稍上方,眼徑約為眼後頭長的l/2。眼間較闊且較平坦。鼻孔較大,位於眼前緣上方,離眼前緣很近。鰓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稀疏。下咽齒較細長,呈圓錐形,末端稍尖,微彎曲。背鰭外緣略向外突出,無硬刺,其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至吻端的距離遠大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較長,末端後伸可達腹鰭起點。腹鰭末端可達肛門。臀鰭較長,其長度小於臀鰭起點至尾鰭基部距離的l/2,無硬刺,其起點在背鰭基部的後下方。尾鰭叉形,上下葉稍尖,約等長。肛門緊靠臀鰭基部起點之前。鱗片較大,側線不完全,最後一個側線鱗不進腹鰭基部上方,多數僅達胸鰭中部上方。體背部為深黑色,腹部為灰白色。背鰭、腹鰭和臀鰭為微黃色。體側從鰓蓋稍上方至尾柄基部中央有一條較寬的黑色縱行條紋,較直,背鰭後體包較前段色深,成年個體較明顯。在背部正中從頭頂至尾鰭基部背緣亦有一條較窄的黑色條紋,背鰭後顏色較深。

評價

中華細鯽為一種小型魚類,常見個體長為30~50mm,採到的最大個體長為46mm。數量較少。未見到在同一生活區內存在較大的種群,無經濟價值。喜生活在水質清新的池塘、稻田、溝渠、水庫及江河中;喜集群,游泳迅速,生長緩慢,一齡魚可達性成熟 ,生殖季節在5- 6月,懷卵量較少。

體細長,稍側扁,體高略大於頭長。上下頜前端不具相吻合的突起與凹陷。無口須。眼間隔寬平。側線很短,不達腹鰭基部的上方。背鰭較後,其起點至尾鰭基部的距離小於至眼後緣的距離。尾鰭無黑斑。體長約55mm。集群性小型魚類,生活於水田、溝渠、池塘、湖泊等靜止水體或河流緩流處。每年4~5月為生殖季節。個體小,易飼養,可作為實驗材料魚及水簇養殖餌料魚。廣泛分布於我國遼河以南東部各水系。[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