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朝貢體系

中華朝貢體系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中華朝貢體系

地區:東亞、東南亞、中亞

中華朝貢體系又稱中華朝貢圈,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常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並稱,是世界主要國際關係模式之一。

中華朝貢體系有着悠久的歷史 。朝貢體系的"意識形態結構"由三個層面構成 ,包括"儒家思想 、天下觀、華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 、保持體系內經濟繁榮、維護地區穩定" 。通過中華朝貢體系,中國文化逐漸被傳播到了中國的鄰近和周邊國家,如朝鮮琉球日本越南 ,並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政治體系 、社會結構、世界觀念 ,伴隨着這一進程,東亞地區最終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中華朝貢圈"為形式的國際關係體制在明朝達到鼎盛,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規定的"不征之國"中,基本上囊括了東亞、東南亞及中亞的大部分國家。[1]

目錄

歷史沿革

長期以來,東亞傳統的國際體系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在這個體系里,中國就像一個大家庭的頭領,其周邊小國就像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在規定的年限內派遣使節向中國表達敬意 。當然 ,這些國家總是可以從中國皇帝那裡得到比他們供奉給皇帝多很多的贈品,並且,皇帝也會授予那些藩屬國的統治者以緩帶和金印,以賦予那些統治者以合法性 ,而中國皇帝也能夠通過這種冊封方式來表現他作為所謂天子的權威。由於這是一個前現代體系,它的特點在不同時期也經常發生變化,即使在一段時間內,其特點也會有所不同。

先秦時期

中華朝貢體系在東亞地區已實行了幾千年。在一些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歷史著作中 ,可以找到關於朝貢現象雛形 最早的和小範圍內的朝貢活動的記錄 ,最早的記載發生在商代,甚至更早以前 。

比如 ,《史記·五皇 》這樣記載道"軒轅之時 ,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 ,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

雖然這個故事只是中國史前記載或中國古代神話的一部分 ,但《史記 》是一個可信度相對較高的古代歷史著作 ,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真實發生的事件與活動 。它也記 錄過商代國王湯曾命令他的大臣伊尹制定《四方令 》,以便減輕周圍蠻族的負擔 。

湯在《四方令》中這樣說道 "諸侯來獻 ,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 。今吾欲因其地勢 ,所有獻之 ,必易得而不 貴 ,其為四方獻令 。"

根據《尚書 ·禹貢》這部 中國最早的歷史著作記載,"島夷卉服 ,厥能織貝 "。

所有這些記錄和傳說表明 ,在很早之前的中國境內就存在朝貢活動 ,儘管其中有些目前還無法獲得明確證實 。

兩漢時期

不過 ,正式的國際性朝貢制度開始於漢代 。作為當時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漢朝主要接受了來自西北和北部地區那些落屬國的朝貢 ,當然那些國家通過朝貢可以與漢朝和平相處 ,並保持其內部政治的獨立性 。

另外 ,也有一些朝貢來自南方的小國 。例如 ,一本著名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淮南子》曾經記載說 ,"海外來朝 ,夷人來獻 "。《漢書 ·地理志》也記載說自武帝以來 ,日南'檄外'即今天的東南亞有來朝的事實 。在某些情況下 ,中國的國君也會授予那些藩屬國的統治者以綬帶和金印 ,象徵着那些統治者獲得合法性 。

魏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時期,中國分裂為幾個'獨立'王國 ,其中每一個王國都熱衷於追求成為全中國唯一正統的國家 。

魏國君主就曾接見過來自日本使臣的代表 ,接受他們的敬意,並授予'倭奴國王金印' ,以支持日本最大部落成為日本的合法統治者 ,他還贈予了倭奴國(日本)國王很多私人禮物 。

當時的吳國也向東南亞國家派遣使節 ,邀請"蠻夷 "拜訪吳主。吳國派遣了'康泰、朱應'兩位使節到南蠻之地宣揚教化 ,並鼓動他們到吳國朝廷進貢 。在康泰和朱應的成功活動下 ,包括'扶南、林邑'(今越南和柬埔寨)部分地區 等等十幾個 國家紛紛攜帶本國特產來到吳國進貢。

由於所謂周邊"蠻夷 "從前也常常會渴見'商 、周 、漢諸朝的天子' ,因此這個時期的中國君主們也對蠻夷來朝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既然它能夠提升他們代表整個中國的合法性 。

隋唐

之後的中國各個朝代繼承了這一朝貢體系,到了唐代,這一體系建立在一個運作精良的制度之上 。

由於受到唐朝強大國力的震懾,許多蠻夷政權紛紛派出他們的使節來中國進貢 。為了更好地管理朝貢貿易 ,唐朝設立了一個獨立機構'鴻護寺',與另外兩個機構'主客司、職方司'一道行使職能 。其中前者'鴻護寺'屬於'禮部主管接受貢品和處理貿易事務。後者'主客司、職方司'屬於'兵部' ,負責為蠻夷使節繪製地圖 。

宋元

到了宋朝和元朝,經由特定的機構 、成文的規章和法令以及某些象徵性符號等複雜的協同建構,中華朝貢體系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

例如 ,宋朝也將'鴻肪寺'歸屬於'禮部' ,管理朝貢貿易 。同時,還在沿海城市設立'釋站'接待朝貢使節 。此外 ,宋朝還針對特定國家確立了朝貢周期 ,如要求安南每三年到宋廷進貢一次 。除此之外 ,蠻夷國家派來的使節的數量也受到嚴格控制 。

元朝同樣大力地發展了朝貢貿易。除了沿海的'釋站' ,元朝還在大都(今北京)建立了'會夷館',供藩屬國特使居住 ,並主管記錄他們的習俗 、物產 、所在國與中國的距離以及藩屬國的其他情況。有趣的是,元朝皇帝喜歡賞賜蠻夷使節金符、金質 、銀質和銅質 ,希望以此將威嚴的中國皇帝轉換成天下萬物的統治者。

頂峰時期

到了明朝以及隨後的清朝 ,中華朝貢體系到達了巔峰水平 。

1369 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不久 ,就發布了一道詔諭宣告天下 ,大意是說在過去的一百年裡"蠻夷 "竊據了中國 ,並將其人口擴展到天下各處 ,同時 ,他們廢棄了中國人的人倫綱常 ,因此皇帝和他們開戰年 ,並最終將他們打敗 現在皇帝統治了中國 ,天下剛剛安定 ,但他恐怕那些蠻夷還不知道這一轉變 ,因此便派遣使節進行宣告 。

由於有些外國人總是假冒蠻夷使節從朝貢中牟取豐厚利益 ,明朝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勘合制度" ,來辨別藩屬國使節的真偽 。清朝也發展出一套遠比元朝複雜的體系來管理朝貢關係 ,中國與那些落屬國的國際貿易也在這一國際體系的框架下繁榮起來 。在幾乎整個明朝和一部分清朝的時期內 ,海上貿易是被皇帝所禁止 的 ,這樣一來 ,朝貢體系成 了中國與其他東亞國家進行國際貿易的唯一渠道 。如果是在海禁時期 ,與蠻夷的貿易則在規定的時間內被允許在'會夷館'內進行 。

另外需要重點指出的是 ,通過中華朝貢體系 ,中國文化逐漸被傳播到了中國的鄰近和周邊國家 ,如朝鮮 、日本和越南 ,並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政治體系、社會結構和世界觀念 ,伴隨着這一進程 ,東亞地區最終形成 了儒家文化圈 。

一方面 ,如果那些藩屬國覺得有必要通過中華朝貢體系來鞏固其在本國的政治合法性 ,它們同樣也具有參與或者維護這一體系的動機和意願 。由於中國文化和軍事在東亞的強大影響力 ,那些小國不得不被吸納人中國文化圈 ,而在其中只有那些受到中國皇帝認可的國家才具備統治其人民的完整的合法性 。

例如 ,在李成桂建立一個獨立的朝鮮曾為中國唐朝領土的一部分之後 ,迫切希望得到中國明朝皇帝的官方承認 。一開始他失敗了 ,因為明朝皇帝並不認可他成為一個合法的繼承者 ,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努力 ,直到明朝的新一任皇帝給予他冊封 。

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在 1598年的侵朝戰爭中失敗後在這一戰爭中 ,朝鮮得到了中國的支持 ,也向中國皇帝提出過相同的請求 。

走向崩潰

清朝末年 ,中華朝貢體系逐漸失去了影響 ,並最終在標誌着日本的崛起和中國的衰落的中日黃海海戰之後 ,走向了崩潰 。

日本明治維新

1868年 ,日本統治者發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國內改革,這被歷史學家稱作明治維新 。在明治維新之前 ,當日本被迫向西方殖民者打開國門之時 ,日本的許多精英開始思日本的未來戰略 ,發表了許多種族主義論調的'福澤諭吉'即是其中之一 ,根據他的最著名的"脫亞人歐 "論 ,如果日本想要在未來取得巨大進步 ,就應該着眼於脫離亞洲 ,加入西方國家的行列 。福澤諭吉還認為日本應該人侵中國藩屬朝鮮國,以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一定程度上成為了 20世紀 30至 4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來源 。

明治維新是一場全方位自上而下的改革 ,以那些致力於使日本成為民族國家並擺脫中國影響和中華朝貢體系的 日本精英和啟蒙思想家的觀點為依託 。在明治維新成功之後 ,隨着日本入侵朝鮮的得逞 ,中國同時失去在日本和朝鮮的影響力 。

清朝的衰落

由於在同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同英法聯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接連失利 ,中國人突然間意識到中國的衰弱和總理大臣李鴻章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相關。但是清王朝的最大失敗發生在與日本的黃海海戰中 ,這場戰爭使中國受到之前大得多的壓力 ,改變了中國對於傳統政治體系的觀念 ,甚至改變了中國文化 。許多知識分子因而對中國在同那些"藩屬國"和"蠻夷 "的戰爭中失利感到十分困惑 。正是發生於1894年的黃海海戰甲午戰爭 - 近代以來的首次中日戰爭 - 拉開了朝貢體系崩潰的序幕 。

除此之外 ,隨着中國的衰落 ,朝鮮在受到日本軍事威脅之時也不能再依賴中國保衛其國家安全 ,中華朝貢體系也 隨之喪失了對於朝鮮人的吸引力。當中國在朝鮮戰場與日軍的作戰中失利後 ,朝鮮完全淪為了日本 的殖民地 。同時 ,西方人開始以現代 國家的觀念要求改造中國,迫使中國成為殖民地 。一般來說 ,在中國同西方國家以及日本的戰爭中屢次失利後 ,東亞地區的條約體系逐漸代替了朝貢體系。

中國落屬國受到西方的殖民統治

中國在東南亞的藩屬國之一'馬喇加'1511年由於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領 ,被迫脫離中國的朝貢體系 。從那以後 ,那些作為中國在東南亞藩屬國的小島國在西方殖民者的暴力和訛詐下陸續淪為殖民地 。

例如:爪哇島在1571年被荷蘭所殖民 ,菲律賓(蘇祿王國)於1851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當然 ,特別是在清末 由於中國的屏弱 ,那些國家不能再像從前那樣藉助中國的支持從殖民者手中重獲獨立 。

中國藩屬國殖民地化的類似進程不僅僅發生在東南亞 ,還出現在南亞、東亞和西亞地區 。就像多米諾骨牌得倒下一樣 ,在西方和日本殖民勢力進人那些地區之後 ,幾乎所有中國的藩屬國都陸續被迫脫離了中華朝貢體系 。很容易理解 ,朝貢體系的崩潰是與包括阿富汗、柬埔寨、不丹、老撾、緬甸、越南、琉球和朝鮮在內的中國藩屬國的逐漸淪為歐美日俄強權的殖民地相伴發生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