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姓氏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華姓氏的由來是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就有「姓」了,是跟母親的姓。

「姓」是由「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

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7日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專家和姓氏組織代表共兩百餘人與會,共同倡導傳承和保護中華姓氏文化,推動中華姓氏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華姓氏;

外文名;Chinese surnames

別   名;百家姓

解   釋;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

歷史背景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着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

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先祖伏羲他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着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氏定義

姓氏: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着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着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姓氏分類

中華姓氏,分為兩大類: 單姓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複姓相對。 如:「王、李、張、劉、陳、楊、黃、趙、錢、智、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 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複姓 複姓(fū xìng),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複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百姓由來

相傳姓氏很早就存在了,後來北宋錢塘的一個書生,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作為兒童識字讀物,這就是後來的《百家姓》。雖然他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因此流傳至今,印象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411個姓,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複姓來歷

複姓是中華姓氏中相對比較特別的一支。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1、由封邑而來。如令狐氏,據述,周朝時有個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2、因居地而來。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如司馬、司空、太史等複姓都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子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1]

參考文獻

  1. 中華姓氏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