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是中國專有名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目錄
名詞解釋
個人可支配收入,即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納稅支出後的餘額。它是可以由消費者個人或家庭自由支配的貨幣額。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從「個人收入」派生出來的一項指標,體現個人的實際購買力。
個人可支配收入的計算公式
個人可支配收入的計算公式為:個人可支配收入PDI=所有收入PI-所得稅+(轉入收入)=個人消費C+個人儲蓄S
其中:
PDI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所得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
個人消費,是指人們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對各種物質生活資料、勞務和精神產品的消耗,它是人們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社會最大量、最普遍的經濟現象和行為活動。
個人儲蓄是指個人將屬於其所有的人民幣或外幣存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開局存摺或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摺或者存單支取本金和利息,商業銀行依照規定還本付息的活動。
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內容
個人可支配收入可以包括:各種形式的資薪、獎金、補貼、存款利息、股票債權的投資收益、租金收入等等,以及獨生子女補貼、少數民族補貼、低保、幫困補貼、失業救助金等等(這塊屬於「政府對個人的轉移支付」)。然後,減去個人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以及法定的失業、醫療等保險基金,就稱做為「個人可支配收入」了。
由於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物價上漲」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生活消費品和社會服務的數量與基期相比相應減少,造成「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即「貨幣貶值」。因此,計算PDI的實際增長時,必須要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
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較
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即每一位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包含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淨收入、財產性淨收入和轉移性淨收入。
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和各種福利。經營淨收入指住戶或住戶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淨收入。財產淨收入指住戶或住戶成員將其所擁有的金融資產、住房等非金融資產和自然資源交由其他機構單位、住戶或個人支配而獲得的回報並扣除相關的費用之後得到的淨收入。轉移淨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淨收入轉移。
參考文獻
- ↑ 【每日積累】漢字的概述?漢字的特點是什麼?,搜狐,2021-06-26
- ↑ 中國書法:一門古老的藝術!,搜狐,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