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分
《個人信用分》,楊帆 著,蔣傳光 編,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180123。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於1951年3月。是一家出版各學科各專業的綜合性圖書[1]出版機構,現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成員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學、社會科學、政治、法律、財經、管理、歷史等學術專著和大眾讀物。全社現每年共計出書600餘種,其中近400種為新書[2]。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繫結合平台經濟崛起背景下的交易方式演變和社會治理變遷,聚焦個人信用分的行為特徵和功能機理而進行的系統性法律研究。全書在揭示個人信用分興起、應用和屬性的基礎上,圍繞個人信用治理中的數據流通、算法應用、個人信息保護等多層面的價值協調這一核心問題,着重探討了數字時代個人信用治理的挑戰及其法律回應,以夯實信用治理理論基礎,尋求個人信用治理規範體系化,最大限度達成對現實的整體解釋與對未來的法治指引。
作者介紹
楊帆,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講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研究領域為經濟法、數字經濟法治。於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與部級社科基金項目2項。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個人信用分的基礎問題27
第一節個人信用分的溯源與演進27
一、從信用評價到個人信用分27
二、個人信用分的基本流程31
第二節個人信用分的運用36
一、個人信用分在經濟領域的運用36
二、個人信用分在社會領域的運用41
第三節個人信用分的屬性46
一、個人信用分具有徵信的本質屬性46
二、個人信用分與其他領域個人信用評價的差異54
三、大數據應用對個人徵信的改變62
第二章個人信用分對徵信規制機理的衝擊69
第一節個人徵信的規制機理69
一、協調個人權益與公共利益的規制理念69
二、保護私益的應然原則與強調公益的實然原則72
三、立基於傳統徵信行為方式的個人徵信制度76
第二節個人徵信規制機理的失范81
一、宏觀層面:理念升級導致的徵信原則適用困難82
二、微觀層面:個人信用分的具體指引難點89
三、核心衝突:主體權益保護與個人徵信制度的失衡97
第三節個人徵信規制機理的繼承與更新101
一、守成:保護信息弱者的宗旨102
二、破舊:重視市場競爭的價值103
三、立新:激勵技術發展的功能104
第三章信息獲取環節的信息處理制度局限與優化107
第一節信息處理行為的制度局限107
一、徵信管理制度的信息處理規則滯後107
二、人格權制度難以保護被評價者權益108
三、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針對性欠缺110
第二節信息處理制度局限的原因112
一、具有開放性的信用概念112
二、缺乏約束的平台信息處理行為115
第三節信息處理行為的制度優化117
一、制度優化的基本理念118
二、個人信用分的信息處理原則123
三、個人信用分的信息處理合法基礎130
四、個人信用分的敏感信息處理規範132
五、數字信用共治中的信息處理規則135
第四章評分生成環節的算法應用制度局限與優化138
第一節現行產品致害賠償機制的局限138
一、產品責任制度的適用問題138
二、責任保險制度的難以適用141
第二節產品責任與算法規制融通的方案142
一、需要改造填補實際損害的產品責任制度143
二、構建保護預期利益的信用評價算法規制144
第三節信用評價算法風險的三級法律機制150
一、以信用評價算法規制制度為核心151
二、以信用評價算法產品責任制度為輔助160
三、以信用評價算法致害救濟基金為補充163
第五章評分應用場景中的濫用行為及其規制165
第一節個人信用分應用中的濫用行為165
一、被評價者虛構信用165
二、平台可能限制或排除競爭166
三、行為人實施消費信貸欺詐169
四、數字信用共治中的濫用行為170
第二節個人信用分應用中的規制困境及其成因172
一、被評價者的訴訟渠道不暢173
二、訴訟渠道不暢通的成因179
第三節規制個人信用分應用行為的新型機制184
一、針對數字市場基礎設施的治理措施185
二、面向新型徵信市場的多元治理結構190
後記193
參考文獻197
參考文獻
- ↑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道客巴巴,2012-02-0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簡介,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