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狀細菌病
絲狀細菌病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蝦苗絲狀細菌病,又稱蝦苗腐鰓病。是由一種叫做髮狀白絲菌的細菌引起的。這種細菌普遍存在於河口及海洋 ,與蝦體的外部共生。附着在蝦的鰓部、附肢、尾扇及體表等部位。
病原
毛霉亮發菌和發硫菌。亮發菌呈頭髮狀,不分支,基部略粗,尖端稍細;長度差異較大,從數微米到500Um以上;菌絲一般無色透明,但是時在較老的菌絲內有顆粒狀物質。毛霉亮發菌為革蘭染色陰性菌。
蝦苗絲狀細菌病,又稱蝦苗腐鰓病。是由一種叫做髮狀白絲菌的細菌引起的。這種細菌普遍存在於河口及海洋 ,與蝦體的外部共生。附着在蝦的鰓部、附肢、尾扇及體表等部位。受感染的對蝦無節幼體和蚤狀幼體,表現為活動能力減弱,沉於池底,久而死亡。這種髮狀白絲菌當池水含豐富的有機物及無機物或鹽度高達20~30‰的情況下,易大量繁殖。
症狀
病原為白絲菌(毛霉亮發菌)、菌體為頭髮絲狀,菌絲較長,附着在幼體的附肢和體表,特別是鰓上居多。有菌絲附着的部位往往會附着些單胞藻及有機碎屑。受感染的幼體,因活力減弱、攝食下降、沉於池底而死亡。尤其對處於大眼幼體和幼蟹期的幼體危害最大,當幼體鰓和口器上絲狀菌大量附着時,攝食困難,呼吸受阻,窒息死1亡。
流行特點
其感染對象很廣,包括不同種類和不同時期的蝦類和蟹類等多種海產甲殼類均可感染,甚至在多種海水魚卵和海藻中也有發現。該病在對蝦幼體和子蝦中均較為常見,有時可引起較嚴重死亡。該病的病原常與聚縮蟲等同着纖毛類以及殼吸管蟲等吸管蟲類並存,從而加重對宿主的危害。
防治方法
此病可通過嚴格的水質管理,如保持水質清潔,經常灌注新水,不投過量的餌料來控制的。一旦發現此種疾病,可通過藥物加以治療。
1.放養前徹底清淤、清塘消毒。
2.養殖過程中,要保證餌料新鮮和營養豐富,投餌量要適當。
3.適當控制養殖密度,以及適當加大換水頻率和換水量,促進對蝦蛻殼和生長。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魅力無窮,搜狐,2022-11-20
- ↑ 詩酒趁年華 | 品中國文字 悟千年精魂,搜狐,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