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都镇上庄村

东都镇上庄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属于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留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曾任过明朝太子太保、隆庆年间刑部尚书、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的王国光故居,占地面积4000平方,建筑风格迥异,阳台式的楼阁融进了南方的建筑特色,此外有中西合璧的樊家花园,内容之丰富,群落之庞大,文化历史之厚重,均令人瞠目,令人震撼。2008年,上庄村以其独特的古建人文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

中文名: 上庄村

位 置: 山西洪洞县晋城市

人 口: 1583人

距镇政府: 3公里

目录

概况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携家迁至此,见此依山傍水,且村东有一千年古刹,是立村之“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垦荒种地,植桑养蚕,渐成村落,因在小庄之上,故名上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张氏、房氏、刘氏等先后迁入村南小庄。1981年,小庄与上庄合并为上庄行政村。上庄村位于东都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南鲍村相接,北临柴汶河,西与沈村相连,南与尚陵村毗邻。上庄村地处平原、丘陵相接地带,南部为凤凰山石灰岩丘陵,北部为柴汶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公里。全村现有耕地120公顷,其中村北土地肥沃,称为“麦子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蔬菜、黄烟、大豆、花生、棉花。上庄村交通便利,村北有蒙(阴)馆(陶)公路,并有汶南煤矿铁路专用线1条;村南有京沪高速公路,距东都火车站(曾名南新泰火车站)仅3公里。全村现有406户,1583人。全村姓氏有杨、张、房、高、刘、李、朱、成8姓,均为汉族。其中杨氏人口最多,为村内第一大姓,其先祖杨干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至此地建村,其后代子孙部分现居于村内,有的迁至临沂市及本市的南鲍、前羊村、吴山、马庄、羊蹄庄、祝福庄、沈村、余粮等数十村。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为110万元,2000年为1100万元,人均收入3650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0∶46∶4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10万元,全村纯收入120万元。该村是泰安市经济百强村之一。该村有光荣革命传统,1947年出支前队50余人,历时48天,被鲁中军区授予“支前民工模范队”光荣称号。至2001年7月,先后被评为市、镇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工作等方面的先进单位20余次。

大事记

汉代,始建大圣寺,位于上庄村东,今蒙馆路北口。唐时复修,元至元元年(1264年)再修,立碑为记。寺院占地0.2公顷,庙地2公顷,院内有大佛殿、两厢陪房等建筑。1946年,大圣寺被拆除,今遗迹无存。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此地,于大圣寺前偏西建村,村名上庄。1918年,为防土匪,重修村围墙,加高加固,增设炮台门楼。由杨增珊等组织集资施工,在保卫本村及邻村群众安全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是年,在大圣寺建立初级小学,称洋学堂。学总杨增珊、杨锡爵,学生来自周围18个村。1924年因匪患被迫解散。1928年,杨增珊、杨锡爵主持重新办学,1930年又集资建东学堂。1938年1月3日,日军一汽车队途经东洛沟过柴汶河,上庄村民用“五大环”(土造火枪)打击日军,此为上庄村民第一次直接抗击日军。是年,杨梦浦、杨锡泮、杨玉斋、杨增茂参加武装斗争。是年,杨梦浦、杨锡泮入党。1939年,村成立党小组,杨玉斋入党并任党小组长,此为上庄村第一个党组织。1945年,农救会、妇救会、民兵队、儿童团相继成立。是年,杨锡敬任庄长,杨茂修任副庄长。1946年,杨衍礼任庄长。是年,进行土地改革。是年农历8月,杨衍礼、杨锡儒、杨锡法、杨衍学、杨衍利、杨衍章6人同时参军。是年,鲁中公学驻上庄办班,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本村杨衍诚、杨锡渠为该校学员。1947年2月, 为支援莱芜战役,全村村民碾米磨面做军鞋支前,并出运输队员50余人,历时48天,被鲁中军区授予“支前民工模范队”,奖锦旗1面,快枪4支。1949年,村第一届党支部建立,杨衍礼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50年,村第一届共青团支部建立,杨衍超兼任书记。是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在村小学成立。是年,进行土地改革,共划出地主5户,富农2户,小土地出租者2户。1952年,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40户农民加入,实行“自愿结合,记工算帐,找工找粮”。1953年冬,成立村两级农业合作社,有16户村民参加,杨衍湖任社长,杨衍文任副社长。实行“劳动记工,地四劳六”分配方法。到1955年发展到56户,占总户数的31%。1956年,以上庄村为基础,成立所属乡8个村联合的“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为18队,上庄村为3~7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社员重得自留地,提倡“见缝插针,广种多收”。是年,新汶发电厂在村北大菜园安50千瓦变压器1台,后又用木线杆将低压电引入村内,此后全村普及照明用电。1977年,村民参加新汶县“团山岭”修大寨田大会战,吃、住在工地。1982年,村投资在双井路西修建小学新校舍,达到“六配套”标准。1987年3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成立村民委员会。杨锡殿任书记,杨乐侠任村委会主任。1989年4月,村北河煤矿动工,1992年竣工投产,总投资180万元,占地0.3公顷。1993年,村投资1.2万元,村民义务投工,铺设管道500米,全村普及自来水。1995年4月, 全村参加蒙馆路东段至新汶段改线, 每人集资70元, 全村共集资10.86万元。1996年,建村老年协会,会长杨衍超。建红白理事会,会长杨乐伦。1997年,村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杨乐伦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1999年,驻村境内的新泰市尚庄煤矿因资源枯竭等原因关闭。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9年,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52年,40户农民“自愿结合,记工算帐,找工找粮”,成立互助组。国家实行“贷购贷销”支援农业,村民购水车6部,增强了抗旱能力。1956年,成立“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村东北河打机井1眼,安锅驼机1部,修水渠400米,北洼至东河地成为水浇田。1958年春,组织全村劳动力挖家西汪泥作肥料。翌年进行家西汪扩容工程,大战100天,投入劳力5000多个,挖土1万余方,建拦水坝1处,改造成为小水库,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69年,张庄煤矿钻井队到村打井,并出资1万余元,安深井泵1台,铺设管道500余米。1974年又在村南打深水井1眼,深280米,扩孔90米,安装潜水泵,并于当年修筑配套道路800余米。1975年秋冬又相继治理南岭,修大寨田和生产路,并将大渠道至迎风桥大沟段砌碹600余米,填土整成高标准大寨田。1986年,投资2万余元,与上庄煤矿共建支农渠1条,长2000余米,引地下水浇地,使全村水浇地面积扩大到70余公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80年亩产120公斤;1988年亩产295公斤;1996年亩产375公斤,总产达16.9万公斤。1995年以来,全村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特别是1999年以来,先后建冬暖式蔬菜大棚60多个,并发展果品、蔬菜、药材等高效种植,取得了显著效益。

第二产业

建村后,上庄村主要以农桑为主,间有数名贫寒子弟学作瓦工。三四十年代,村内先后建起油坊、酒店。1956年建立了弹制棉花作坊,成立了石工队、砖瓦窑等。1982年分村后,上庄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立起了酱菜厂、综合厂、北河煤矿,并成立了建筑队、洗选厂、石料厂等。2000年,全村村办企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第三产业

上庄村历来有搞加工、服务等传统。解放前即有蒸馍馍、烙锅饼、加工香油、酱油等服务行业。1978年后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民先后购买了70多部运输机械, 并有酒店4处,磨房4处,个体经营摊点40余个,木工铺、爆米花摊点等6处。至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60多人,年总收入达1040余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上庄村历来教育发达,在方圆百里有“文化村”之称。清末民初先后办私塾多处,共培养出十几位师范、高小生,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建国初,村设小学,并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不断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至今已输送出研究生多名,大学、大专生51名,中专生45名。1990年后,村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1992年文化大院被泰安市评为“市级文化大院”。村里组织了民间艺术队、舞蹈队,自1998年连续参加市春节文艺会演并获奖。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大多“半年糠菜半年粮”,年人均粮食不足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达260余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入不断增加。2000年人均收入达3650元。全村现拥有各类机动车440多辆,程控电话100多部,彩电450多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数为石木结构,且参差不齐,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有的贫困户只好住“团瓤”(秫杆做墙的草棚子)。建国后,逐步建成“一溜堂屋五大间,东南大门西南栏”的四合院。近年来,按照上级部署,上庄村被确定为小康村建设试点村。2000年以来,村已规划建设了小康楼房20余幢。先后硬化了道路2条,并在村北蒙馆路两侧规划建设了商品街,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楼房20余幢,并实现水、电、路三通。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迕窀@?鸩教岣摺?0年代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免交学杂费,村建筑队对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村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镇卫生院还在村内设立了分院,村设有骨科专科门诊1处,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组织建设

1938年10月1日,上庄村杨增勤(杨梦浦)在龙廷由周星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庄村第一名共产党员。翌年,杨玉斋入党并担任上庄村党小组长,此为上庄村第一个党组织。1949年,村第一届党支部建立,杨衍礼任书记。1950年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少年儿童队组织。1952年,上庄村40户农民建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冬,成立由16户村民参加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以上庄初级农业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沈村乡8个村参加的“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受上级表彰奖励,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市、镇先进党支部称号。1940年,杨衍瑛任“两面村长”。1940年至1945年,雇佣村长先后由杨锡成、杨茂修、杨增德、杨衍寿担任。1945年,该村成立农救会、妇救会、民兵队、儿童团。杨锡敬任庄长,杨茂修任副庄长。1946年杨衍礼任庄长。1950年,该村第一届新民民主义青年团支部建立,杨衍超兼任团支部书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上庄村与沈村合并成立沈村大队。1981年“老沈村”分为6个村,上庄村恢复为单独行政村。杨锡殿为大队长,杨乐侠为副大队长。1987年3月选举杨乐侠为村委主任。1993年3月,选举杨衍军为村委会副主任,主持村委工作。1996年1月,选举杨乐伦为村委主任,杨衍军为副主任。

人物简介

杨增勤字梦浦,1914年5月生。先后在本村和新泰上小学、师范,1934年至1937年分别在北马庄、大峪庄任村小学教员。1938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20日在中共新泰第一届党代会上当选县委委员。解放战争中,曾先后在鲁中区任区委党校组教科科长、县委书记等职。1951年先后调任中央组织部、中央财贸部组织员、巡视员。1961年始先后任西安市人事、劳动局副局长、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政法委副主任等职。1982年离休,行政11级。杨锡泮1920年1月20日生。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先后任战士、副班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区委青年委员、排政治员、分队政治员、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师政治部宣教科干事、特务营教导员等职。先后参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洛阳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12月调任华东军政大学卫生部政治处主任。1952年调任军委总高级步兵学校物质保障部政治处主任、党委副书记。1959年4月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直属政治处主任。1978年任航天工业部组织部长。1982年6月离休,正局级待遇。

杨衍银女,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山东平阴国棉厂工人、车间生产组长、轮值组长。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当选共青团泰安地委副书记。1975年4月至1976年4月任平阴国棉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6年4月,调任山东省人事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79年3月,任平阴县委书记。1983年4月,任山东省委常委、省妇联主任。1990年2月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曾当选为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代表,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荣获“全国优秀妇女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杨乐伦1960年4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94年7月至1996年1月任上庄村工业办公室主任。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上庄村村委主任。1998年起任上庄村党总支书记、上庄管理区党总支委员。1999年受镇党委派遣,兼任黄崖村党支部书记,走出了“强村带弱村,共同向前进”的新路子。

视频

上庄村照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