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將口腹做靈台(內長文)
作品欣賞
且將口腹做靈台
網上一直流傳着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言論: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是說中國精神如信義忠誠氣節乃至強盛彪悍等等,從宋明之後便日漸衰亡。追根溯源,從清初的錢謙益近代的陳寅恪到日本的內藤湖南都有類似的言論,但卻是斷章取義的多,全面分析的少。從一種「原教旨主義」的角度發一些偏激的觀點,無可厚非,將其痛斥為分裂中華民族,又責之太苛。要之,中國精神一脈相傳,這是不爭的事實。而隨時代的變遷,其內涵側重點又有所變化,這是時代的包容、思想的活躍、胸襟的開闊。
比如說氣節。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這是高尚的品質,偉大的民族精神,但在和平歲月,我們更強調隨和包容,畢竟雙贏是最佳的結果。所以我們崇敬屈原蘇武岳飛文天祥以及葉挺江姐,所以我們也理解《英雄》、「澶淵之盟」以及李鴻章、顧維鈞甚至慈禧。
這就說到竹子。詩經中寫它,只是贊它「綠竹青青」,東晉至南朝之時,漢族政權被迫南遷,遭遇國破家亡之難的漢族知識分子在竹林中挖掘竹筍的同時也挖掘竹子的意義,才有「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梁·劉孝先)的詩句。唐人推波助瀾,漸成大勢所趨。經過宋人發揮,「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都留下了它的名字,定格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當中。
竹子挺拔蒼翠有節虛心的外在形象逐漸成為了形而上的人格品質。文人士大夫以此相尚,逐漸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社會風氣,以至於蘇軾秉承王徽之之意寫出了那首難被詩家稱道卻被俗人讚賞的《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的確,入世的物質享受口腹之慾需要滿足,出世的精神滿足和人格願望必須追求。能夠像「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那位一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確不易。但正是因為不易,所以才要追求。於是我們就開始吃竹筍嘛!當然,吃竹筍的歷史比這要早的多。
竹筍是竹子的嫩芽,初春出土,鮮嫩清爽。一開始吃它如同人們吃初春時萌發的各種野菜一樣,一是新鮮,二是彌補青黃不接的糧食缺乏。很難說哪個因素更主要。因為竹筍,即使再新鮮的,只用水煮,確實不怎麼味美可口。所以今天傳下來的菜譜多是將竹筍與各種肉類搭配。等到了士大夫將愛竹當做時尚並且以此領導社會新潮流時,新鮮清爽便是主要的原因了。那些腦滿腸肥為高血壓肥胖症苦惱的人將其作為良藥,既不苦口,又能治病,既滿足了食慾,還倡導了精神,何樂而不為呢?
竹筍要新鮮才可口,北方人似乎沒有這個口腹。但是有用來替代的,比如蘆芽,就是那個「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蘆芽。竹子和蘆葦都屬禾本科,就連外形都很相似,尤其是竹子中的慈竹、四季竹。但是吃蘆芽的人很少,初春那麼多的野菜,難得有人花時間去剝蘆芽。這便給萵筍給了機會。
萵筍,又名萵苣,是菊科植物,原來也出產於地中海地區,大約隋朝是傳入中國。傳說是當時萵國(約今阿富汗)使者入貢,隋朝人用重金求得萵苣種子,因此萵苣又名「千金菜」。東晉葛洪的《肘後方》已記載有萵苣,可見萵苣的傳入還要早。萵苣有葉用萵苣、莖用萵苣,還有球萵苣等。葉用萵苣就是大名鼎鼎的生菜,西餐中使用十分普遍。中國人熟悉它似乎源於麥當勞中的漢堡,兩片麵包中夾一塊牛肉或雞肉,必然還得夾一塊生菜。球萵苣幾乎就是葉用萵苣的變種。中國人比較熟悉的的「千金菜」還是莖用萵苣。唐朝時已有,安史亂中逃往蜀地的杜甫就有詩叫《種萵苣》,詩中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以至「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離騷》)的憤懣。宋朝時萵苣已大量種植,「四方皆有」(《本草衍義》)宋代陸游有許多詠蔬菜的詩篇,「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新蔬》)「白苣黃瓜上巿稀,盤中頓覺有光輝。」(《《種菜》》)說的就是春末夏初時節初上市的萵苣。楊萬里的也寫過「新摘柚花熏熟水,旋撈萵苣浥生虀」(《晨炊光口砦》)。「普安道院」據說起源也與萵苣相關。
阿富汗是大陸性氣候,那裡傳入的萵苣應該是首先傳入我國北方地區。奇詭的是現在留下的記載都是萵苣在南方的例子。《東京夢華錄》書中的記錄了在開封「州橋夜市」上販賣的食品蔬菜中就有萵苣。由此可見,萵苣在北方也不是什麼稀罕物。
之所以叫萵筍,那是因為吃起來確實和竹筍一樣,鮮嫩爽口清新淡雅,最宜生食,並且色澤如碧玉,近乎透明,味道略苦,很有一種貼近大自然的感覺。加上它利水寬腸的藥用價值,很適合生活日漸。我們開始常吃的時候也已到了生活日益好轉的改革開放時代了,而且我們不叫,直稱為筍子。
似乎不僅僅是植物或食材的變化,還應當有一種叫精神的東西在裡面。就像我們由倡導輕生取義演變為重視生命,從崇尚規則至上到強調隨機應變,由提倡剛直不阿的勇烈到認可「見侮不辱」的堅毅。諸如此類,我們的國民性在逐漸演變,我們的氣節觀也在隨着時代而變化。我們堅信,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我們同樣堅信,時間總是有着不動聲色的力量。就像竹子竹筍萵筍一樣,的確有一些不變的追求在引導着我們,但是像竹子一樣堅硬清瘦和像竹筍萵筍一樣肥嫩水靈,是貌合神離還是貌離神合,的確一言難盡啊!或許像那個貪婪的人一樣,「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又有何不可呢?
作者簡介
內長文,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