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不誠無物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沒有誠,任何事物都不會存在。誠即真實、真誠。儒家認為,它是人和萬事萬物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或法則,是人和萬事萬物充分發揮其固有天性或本質屬性過程,是人和萬事萬物得以存在或完成其自身的終極依據,是人和萬事萬物達成的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理想境界。單就人世層面來說,猶言若無誠心,則一事無成。這一命題表達了「誠」的實在性、終極性、人的主體性以及主客體的統一性。

引例1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dǎo)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 (《禮記·中庸》) (誠是自我完成,道是自我引導。誠貫穿事物發展的始終。沒有誠,則任何事物都不會存在。所以君子特別崇尚誠。誠不只是自我完成,還要成就萬事萬物。完成自我是仁,成就萬事萬物是智。仁與智乃出於天性,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基本法則。)

引例2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物者,事也。言不誠即無所事矣。 (《新唐書·陸贄傳》) (誠貫穿事物發展的始終。沒有誠,則任何事物都不會存在。物與事是一個意思。這句話是說,不誠就會一事無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