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下肢肌

下肢肌(musclesoflowerlimb)分為盆帶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肌比上肢肌強大粗壯,這與維持人體直立姿勢、支持體重和走、跑、跳有關。系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4部分總稱為下肢肌。下肢肌由於承擔支持身體和具有移動身體的功能, 因此有如下特點:肌肉比較強大,筋膜強厚,附着骨面較大;下肢帶與骶骨結成完整的骨環,它們之間沒什麼運動,故沒有作用的肢帶骨肌肉;臀部與小腿肌肉發達以適應人體直立;某些小腿後面的肌肉,末端以長腱止於足底,對維持足弓起着重要作用。髖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的總稱。髖肌能使大腿後伸和向外轉動;大腿肌能使膝伸直;小腿肌收縮時能提起足跟;足肌有維持足弓的作用。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下肢肌
  • 外文名:musclesoflowerlimb
  • 釋義:下肢的肌肉組織
  • 作用:維持人體直立姿勢、負重和行走

解剖結構

下肢骨骼肌的總稱。可分成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四部分。髖肌前群主要是髂腰肌,可屈髖關節;後群位於臀部,淺面有強厚的臀大肌,內有臀中肌,再裡面還有臀小肌和梨狀肌。臀大肌起於髂骨和骶骨的後面,肌纖維斜向外下,止於股骨上端的後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也有外旋髖關節的作用。

大腿肌前群又叫伸肌群,有股四頭肌,以四個頭分別起於髂骨和股骨,四頭相合,形成強大的股四頭肌腱,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再向下以髕韌帶止於脛骨粗隆,主要作用是伸膝關節。

縫匠肌可屈髖、膝兩關節。大腿肌後群又叫屈肌群: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共同起於坐骨結節,經髖關節和膝關節後面止於脛骨和腓骨上端,故有伸髖關節,屈膝關節的作用。大腿肌內側群,也叫內收肌群,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5塊,作用都是內收髖關節。

小腿肌前群有脛骨前肌、趾長伸肌、拇長伸肌,都可使足背屈。後群有小腿三頭肌由淺面的腓腸肌和深面的比目魚肌合成。腓腸肌以內側頭和外側頭起於股骨下端的後面,比目魚肌起於脛,腓骨上端的後面,兩肌向下以強大的跟腱止於跟骨。

下肢肌的生理功能

下肢肌主要有提起足跟使足跖屈的作用。此外,還有拇長屈肌、趾長屈肌、脛骨後肌。小腿外側群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足底肌與手肌相似,可分內群、中群、外群,有屈趾和維持足弓的作用。

與下肢肌相關的疾病

下肢骨折包括大腿骨折、小腿骨折。在遭受暴力的直接打擊、運動中跌倒、從高處墜落、車輛撞擊等情況下經常發生。

應急措施

大腿骨折是指股骨骨折,股骨是全身最大的長骨。股骨骨折時,下肢不能活動,不能站立行走。骨折處嚴重腫脹、疼痛,還可出現肢體短縮或成角等畸形。骨折後如不及時處理,可引起大出血、神經損傷等嚴重併發症。必須迅速明確地進行包紮固定。股骨骨折如為開放性骨折,常合併有大動脈的損傷,引起大出血,必須進行有效的止血,必要時採用止血帶結紮止血為宜。股骨骨折固定時,用一塊長夾板(長度應跨過傷肢的踝關節與骨盆)放在傷肢外側,另用一塊短夾板(長度為會陰至踝關節)放在傷肢內側,至少用4條繃帶或長的毛巾在腰部、大腿根部、膝蓋、踝部環繞傷肢包紮固定,沒有夾板時,可用三角巾或繃帶把傷肢固定在健側肢體上。

小腿有脛骨和腓骨。有時是單純發生脛骨骨折或腓骨骨折,有時是脛、腓骨雙骨折。脛骨較腓骨粗大,起主要支撐作用。因此,單純脛骨骨折或雙骨骨折病情較嚴重。脛、腓骨骨折後表現為小腿局部腫脹、疼痛,患者不能站立,有時肢體縮短,發生畸形。小腿骨折在很多情況下是開放性骨折。

脛骨、腓骨骨折按骨折一般急救原則進行急救處理,包括止血、包紮、固定。

脛骨、腓骨(小腿骨)骨折固定時,將兩塊夾板分別放在傷肢的內、外兩側,夾板應跨過踝關節與膝關節,在夾板的兩端用長帶將傷肢及夾板包紮固定。沒有夾板時,可以用長帶把傷肢固定在健側肢體上。

下肢骨折固定好後,可找些棉花、衣物塞入膝關節、踝關節周圍,以免骨性凸起與固定的木板相擠壓而引起疼痛。 何時就醫:下肢骨折後要立即將患者送到醫院拍片檢查後診治。

友情提醒:車禍時最容易發生小腿骨折,又因膝蓋猛受撞擊,力量往後傳到大腿關節(髖關節),使關節脫位,傷者小腿痛,大腿關節不能動彈,一動就痛。急救時應由兩人抬出車外,仰臥於地上或木板上,儘量不要動患者的傷肢。[1]

視頻

參考文獻

  1. 下肢肌」,家庭醫生在線,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