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部,贛江上游,東鄰贛州市南康區,南連崇義縣,西接湖南省桂東縣,北界吉安市遂川縣。全縣轄6鎮8鄉、131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全縣國土面積1543.87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 上猶縣山清水秀,物產豐饒,享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素有「水電之鄉、旅遊之鄉、茶葉之鄉」的美譽。上猶縣以水豐、電足著稱,是中國最早的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擁有國家一級景點4處,二級景點12處,三級景點31處,四級景點55處,五級景點60多處。

上猶縣有"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中國低碳旅遊示範縣、中國最具魅力生態旅遊大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茶葉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國家油茶產業發展試點縣、國家油茶產業建設示範縣"等美譽之稱。[1]

目錄

建置沿革

上猶縣建縣於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

《禹貢》:分天下為九州,上猶處揚州地域。春秋屬吳、越。戰國時期屬楚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創郡縣制,上猶縣地域為南野縣地,居九江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高祖六年,分淮南地置預章郡。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上猶屬廬陵郡南野縣。

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分南野縣置南安縣,上猶為南部都尉南安縣城。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縣為南康縣。太康三年廢南部都尉立南康郡,上猶屬南康郡南康縣地。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上猶屬南康國南康縣地。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改南康國為南康郡,永明八年(公元490年)又改南康郡為南康國。梁武帝元年(公元502年)再改南康國為南康郡。陳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改南康縣為贛縣,上猶屬南康郡贛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南康郡置洪州總管府虔州,上猶仍屬贛縣。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置南康郡,贛縣復稱南康縣,上猶屬南康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道,上猶為江南道虔州南康縣地。昭宗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邑人盧光稠知虔州,議建上猶場。

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析南康縣西南地置上猶場。因境內有大山,狀似猶蹲,高聳於場治北面,古稱大猶(猷)山(即今油石嶂),山下有猶水(即今油石河)。治所建於大猶山之南,猶水口上側,故名上猶。南康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改場置縣,沿用場名。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上猶縣屬江西南路虔州。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於大余置南安軍,上猶縣屬之。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2年),改上猶縣為南安縣。《南安府志》載:「己已匹袍洞陳癸反,西路通判孫,咎猶字有反義,至壬申改上猶縣為南安縣」。

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轄大余、南康、南安。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南安縣為永清縣。次年,復名上猶縣,屬南安路總管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南安路為南安府,上猶屬南安府,隸江西中書行省。

清承明制,上猶仍居南安府,隸江西布政使司。

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上猶縣直隸江西省政府。民國3年(1914年),江西分四道,分領81個縣,上猶屬贛南道。15年(1926年)廢道,省直轄各縣。20年(1931年),隸陸海空軍司令部南昌行營黨政委員會。21年(1932年),全省劃分為 13個行政屬贛南專區。24年(1935年),全省縮為8個行政區,上猶屬第四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上猶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5月,成立上猶縣革命委員會。1931年5月,成立上猶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同年10月,建立上猶縣蘇維埃政府,屬蘇維埃湘贛省。1932年10月,上猶縣蘇區失陷,蘇維埃政府停止活動。

1949年8月16日上猶解放,成立上猶縣人民政府,隸屬贛州分區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屬贛州專署。1954年,屬贛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上猶縣人民政府改為上猶縣人民委員會。1964年,屬贛州地區。1968年4月,上猶縣人民委員會改為上猶縣革命委員會,屬贛州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改為上猶縣人民政府,屬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上猶縣隸屬贛州市人民政府。

2001年8月,經上級批准,全縣開展並完成了撤併鄉鎮工作。由18個鄉(鎮)撤併為14個鄉(鎮),即:撤銷中稍鄉、沿湖鄉併入東山鎮;撤銷蘭田鄉併入社溪鎮;撤銷金盆鄉併入水岩鄉;黃埠改鄉為黃埠鎮。

行政區劃

上猶縣全縣轄6個鎮、8個鄉:東山鎮陡水鎮社溪鎮營前鎮黃埠鎮寺下鎮梅水鄉、油石鄉、安和鄉、雙溪鄉、水岩鄉、平富鄉、五指峰鄉、紫陽鄉。共有8個居委會、131個行政村。

東山鎮:面積170.9k㎡,人口65173人,郵編341200,代碼360724100,轄猶興、和平、城南、西亭、城東等5個居委會,南河、茶亭、濱江、石坑、東門、廣田、中稍、高橋、南塘、群英、圓魚、佛垇、黃竹、沿河、上埠、彭洞、清湖等1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東山大道。

陡水鎮:面積47k㎡,人口6920人,郵編341212,代碼360724101,轄陡水居委會,紅星、月仔、長坑、茶坑等4個村委會。

社溪鎮:面積127.6k㎡,人口32020人,郵編341202,代碼360724102,轄社溪居委會,社溪、江頭、大安、黃塘、獅子、石崇、麻田、塘坑、沙塅、藍田、社陳、烏溪、六村、嚴湖、龍口、龍田等16個村委會。

營前鎮:面積64.9k㎡,人口30594人,郵編341208,代碼360724103,轄營前居委會,蛛嶺、象牙、新溪、石溪、合河、梅里、上灣、下灣、蕉里等9個村委會。

黃埠鎮:面積73.7k㎡,人口16326人,郵編341214,代碼360724104,轄黃沙、南村、豐崗、上豐、感坑、合溪、坑中、崖坑、東塘、龍頭等10個村委會。

梅水鄉:面積96.8k㎡,人口16230人,郵編341213,代碼360724200,轄洋田、水陂、水徑、梅水、竹山、新建、窯下、上坪、聯群、圓村等1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梅子壩。

油石鄉:面積87.6k㎡,人口22406人,郵編341201,代碼360724201,轄油石、塘角、清溪、花園、新田、河唇、水村、大小園、梅嶺等9個村委會。

安和鄉:面積66.7k㎡,人口11049人,郵編341202,代碼360724202,轄安和、鄱塘、陶朱、車田、富灣、黃坑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陶朱口。

寺下鄉:面積95.7k㎡,人口15050人,郵編341205,代碼360724203,轄寺下、珍珠、富足、泥坑、新圩、楊梅、龍潭、新華、壇前等9個村委會。

雙溪鄉:面積123.6k㎡,人口12139人,郵編341206,代碼360724204,轄小石門、大石門、大布、左溪、右溪、水頭、盧陽、高洞等8個村委會。

水岩鄉:面積138.7k㎡,人口25050人,郵編341208,代碼360724205,轄龍門、古田、井子、愛聯、金盆、橫嶺、鐵石、茶坑、太乙、高興、崇坑、蕉坑等1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太乙圩。

平富鄉:面積87.6k㎡,人口11510人,郵編341208,代碼360724206,轄平富、莊坑、信地畲族、莊前、向前、大潭、上寨、橫坑畲族等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平富坪。

五指峰鄉:面積239.5k㎡,人口8591人,郵編341209,代碼360724207,轄鵝形、雙霄、黃沙坑、曉水、高峰、黃竹頭、象形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鵝形。

紫陽鄉:面積123.5k㎡,人口12560人,郵編341204,代碼360724208,轄高基坪、店背、秀羅、下佐、長嶺、勝利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高基坪。[2]

自然地理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部,山青水秀,物產豐饒,是贛粵湘三省交界處保存完好、融山水為一體的生態功能區;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是典型的老區、山區、庫區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水電資源豐足。上猶縣以水豐、電足著稱,是全國最早的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境內有湖泊、水庫、山塘1639多座,庫容17億立方米。

山地資源豐富。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縣有山地面積185.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2%,有林地面積149.96萬畝,毛竹林14.06萬畝。

縣內蘊藏着豐富的高嶺土、花崗岩、鉛、鋅、白銀等礦產資源。據有關資料顯示,高嶺土儲量218.2萬噸;花崗岩儲量252萬立方米,鉛、鋅、白銀礦石儲量27.74萬噸。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上猶自然環境優美,境內山奇水秀,風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線贛南西部地帶理想的旅遊休閒場所。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縣擁有國家一級景點4處,二級景點12處,三級景點31處,四級景點55處,五級景點60多處。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兩個,即五指峰國家級森林公園、陡水湖國家森林公園。

上猶縣境內岩石類型因地形地貌不同而不同。主要有酸性結晶岩類、泥質岩類、河流沖積物、第四紀紅色粘土;縣境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丘陵山區,縣內地貌,東北、西北、西南為山地,東南部為丘陵、河谷盆地。

岩石類型:酸性結晶岩類以花崗岩、花崗斑岩為主。從西北部的羅霄山脈中段起,分兩支向東南、西南延伸,主要分布在中低山的五指峰、營前、水岩、紫陽、梅水、社溪、東山等鄉鎮。風化物顆粒粗糙,含石英砂粒和礫石較多,形成酸性結晶岩類紅壤、麻石泥土和麻沙泥田。

屬丘陵低山區,地勢東、南、北三面較高,中、西較低,山地面積占74%。主峰海拔1312米的屏坑山為境內最高峰;峽山與贛縣接壤處的貢水河床為縣域最低處。貢水、梅江、濂江等在境內縱橫交錯,建有漁翁埠水電站、下欄水庫工程。屬中亞熱帶潮濕天氣,年均溫19.7℃,年降水量1507毫米,年日照時數1621.9小時,年均無霜期305天。屏山海拔900米以下是國家地質公園張家界風光,懸崖壁立,奇石眾多,原始森林鬱鬱蔥蔥,蔗天蔽日。900米以上則是一片北國草原風光,山頂5萬畝碧綠的高山草原連綿起伏,雄偉壯闊。屏山把南方的高山雄姿與北國的草原風光融為一體。

紫色砂頁岩類有紫色砂礫岩、紫色砂岩、紫色頁岩和紫色泥岩等。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地帶,以油石、社溪較多,梅水也有少數分布。形成的土壤為紫色沙泥田、紫色土,含鈣、鉀、磷等礦質營養豐富,是縣內一種較好的成土母質。

河流沖積物主要分布在上猶江、寺下河、紫陽河、營前河兩岸的河谷階地。形成的土壤為潮沙泥和潮沙泥田。

第四紀紅色粘土分布在低丘和崗地。是冰水沉積物,經過漫長濕熱氣候的影響形成的。一般覆蓋於紫色砂礫岩、紫色砂頁岩和紫色砂岩之上,典型剖面構型下部為礫石層,依次向上為網紋層和均質紅土層。形成的土壤有第四紀紅色粘土紅壤和黃泥土、黃泥田。

地貌:山地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500米的,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五指峰、平富、雙溪、寺下、紫陽等鄉;低山海拔200~500米的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陡水鎮、東山鎮的邊緣。西邊和北邊沿縣界線,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峰14座,與湖南、崇義交界的齊雲山第三峰(鼎鍋寨)海拔1920米,為全縣最高點。岩石多為花崗岩、高質岩。植被多為松、杉、竹和白茅、蘆箕等。竹木資源在富。丘陵高丘陵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度100~200米;中丘陵200~300米,相對高度50~100米;低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50米。主要分布在黃埠、東山、梅水、油石、社溪、安和等鄉鎮,地勢低平緩和,中間貫穿河流。岩石多為變質岩,部分為花崗岩、紫色砂頁岩、石英砂岩等。植被覆蓋稍差,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為糧油及經濟作物區。

山間盆地丘陵或山地間有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多為陝長帶狀,地勢低平。以營前、水岩、社溪、油石、東山、黃埠盆地為最大,其境內均有河流貫穿,坡緩谷寬,為第四紀新沉積物堆積而成,是縣內土地肥沃,農田集中,人煙稠密,耕作較為發達的地區。

氣候

2002年,氣溫偏高,降雨偏多,冬暖連春暖,夏秋暴雨頻繁,秋涼多雨,10月出現特大秋汛。2003年,冬暖春熱夏酷秋不涼,伏秋乾旱明顯。2004年,氣溫偏高、降雨偏少,冬春偏暖少災害,汛期無大汛,秋暖秋旱長。2005年,氣溫明顯偏高,春夏之交強對流天氣多,伏天少雨,秋季8月颱風暴雨成災。2006年,降雨明顯偏多,颱風暴雨來得之早、次數之多、強度之大,損失之重為歷史罕見,是有歷史氣象記錄以來的大災之年。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全縣有林地164萬畝,有植物920餘種。可供開發的植物資源主要有:毛竹、杉、松、苦櫧、紅楠等用材植物;深山含笑、木蓮、春蘭等芳香植物;山蒼子、山胡椒、大葉樟、小葉樟、肉桂等樟科植物;山楂、獼猴桃、黑木耳、香菇、長根菇等食用野果及菌類植物;桅子、枳殼、七葉一支花、厚朴、八角蓮、玉竹等藥材和觀賞植物及油茶等經濟植物。

動物資源: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草鶚、白鷳、黃腹角雉;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刺蝟、紅腹錦雞、蟒蛇、獼猴;三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小靈貓(黃鰍狸)、水獺、貓頭鷹等。

礦產資源:主要有鎢、鉛、鋅、銅、鉬、銀、鎘、鉍、錫、鐵、金、稀土、瓷土、瑩石、石灰石、水晶石、鉀長石、煤等。

地表水資源:年每平均徑流量35.2億立方米,豐年徑流量達43.2億立方米,特枯年份徑流總量也有16.5億立方米,每畝耕地可分攤年徑流量8620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對發展農業、漁業、生活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由於徑流豐沛,河流多,落差大,所以水能資源豐富。全縣河流總落差達2255.1米,水能資源蘊藏量19.7萬千瓦。

地下水:主要為鬆散類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地下熱水。

地下熱水已發現較大的有3處:一處是平富鄉下寨村暖塘的溫泉,在海拔420米的山嶺下面,溫泉處海拔300米,水溫39.5℃,流量2.81升/秒。另一處是五指峰鄉熱水村的溫泉,在海拔500米的山嶺下,溫泉處海拔415米,水溫44℃,流量1.627升/秒。兩處都是利用水熱給水浮蓮和非洲鯽魚越冬。熱水村建有非洲鯽魚種繁殖場。此外,五指峰鄉的雙宵村及其北面的轎子頂山,也有小股溫泉。

經濟發展

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4.82億元,增長12.6%。財政總收入2.4億元,增長15.5%;縣級財政收入1.66億元,增長24.9%;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99億元,增長31.6%。固定資產投資13.55億元,增長45.3%。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7.14億元,增長20.84%;各項貸款餘額13.58億元,增長102.45%,增幅列全市第一;存貸比達50%,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3億元,增長18.6%。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753元(貧困監測數),增長10%。

全年工業用電量2.77億度,增長14.97%。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86億元,增長11.4%。園區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園區固定資產投資3.54億元,增長14.2%;投入基建資金9996萬元,完成了工業園北區一、二期「三通一平」和縣城至園區高壓線路改造、3G光纜鋪設等工程,完成標準廠房6.9萬平方米。啟動了新市民公寓和北區西擴工程,新增工業用地800畝;完成1.8萬畝南區規劃編制。新增入園企業10家,總投資達6.15億元。外向型經濟取得實效。先後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開展招商活動200多次,成功引進廣建玻纖、牡丹蓄電池、樂豐科技、力速數控等1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8個;重大招商項目開工率100%,匯禾實業、穗聯塑料等竣工投產。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962萬美元,引進內資14.2億元,分別增長5.94%、6.8%。主導產業不斷發展。有色冶金、玻纖及新型材料等主導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26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3.5%。

開發儲備項目133個,爭取無償補助資金5.3億元,增長35.9%,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重點工程快速推進。投資8800萬元的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竣工,在全省率先簽訂特許經營權轉讓協議。投資7000萬元的第二小學一期主體工程全面完工。

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2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8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0.27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10.62億元,增長14.8%。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為24.8:37.0:38.2。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7.48億元,增長15.6%,占GDP的比重達63.0%。

全年八大類商品價格呈「七升一降」,其中:食品類104.7%、居住類103.3%、煙酒及用品類101.8%、衣着類為101.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101.1%、交通和通訊類100.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100.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99.5%。上猶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2.5%,

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上猶縣78個省扶建設點達標成型,成功打造了梅水園村、社溪龍埠等一批綜合精品示範點。累計完成改房面積3.29萬平方米,主幹道硬化71.76公里、入戶路硬化153公里。圩鎮整治工作穩步推進,擴張圩鎮面積1.34平方公里,引導1868戶農戶落戶圩鎮。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38.1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7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5.85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13.87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為22.2:41.5:36.3。人均生產總值13532元(約合2144美元),增長11.7%

十二五期間,全縣生產總值突破50億元,達到50.84億元,是2010年的1.84倍,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分別達到8.03億元和6.2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45.9億元,五年增長1.82倍,年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4億元,年均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1%。

農業

上猶縣農作物播種面積36.98萬畝,比上年下降1.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22萬畝,下降0.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2.76萬畝,增長14.7%。糧食總產量8.93萬噸,增長0.5%。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32萬畝,比上年增長26.1%。主要林產品產量中:木材採伐6萬立方米,增長36.4%;竹材採伐68萬根,增長9.7%;油茶籽2515噸,增長4.2%;茶葉產量732噸,增長37.1%;竹筍乾130噸,增長8.3%。

上猶縣肉類總產量1.83萬噸,增長8.0%。其中豬肉產量1.41萬噸,增長8.8%;禽肉產量3646噸,增長6.7%。年末生豬存欄9.31萬頭,增長5.3%;家禽存籠249.51萬隻,增長9.0%。

水產品產量1.34萬噸,增長2.4%。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4242噸,增長0.9%。

全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1.3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2.65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5.6%,全年農村用電量2965萬度,增長1.9%;當年機耕面積12.5萬畝,占耕地的比重達91.4%。

工業建築業

上猶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7.98億元,比上年增長34.1%。其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7.66萬元,增長33.9%。上猶縣轄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7.7%;實現利稅3.07億元,增長288.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中:稀土金屬氧化物產量1315噸,增長34.3%;鋼材產量2.72萬噸,下降59.7%;玻璃纖維紗1.10萬噸,下降33.9%;鎢條2604噸,增長35.1%;發電量2.11億千瓦時,增長28.9%。 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032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4%。上猶縣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2家,全年簽訂合同額4.46億元,增長46.7%,實現工程結算收入1.91億元,增長33.4%。。

國內貿易

上猶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0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9億元,增長18.0%;鄉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0萬元,增長26.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64億元,增長16.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17億元,增長32.0%。

交通郵電旅遊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7427.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9.8%,其中公路貨運周轉量6217.8萬噸公里,增長14.6%。旅客運輸周轉量21795萬人公里,增長6.1%,其中公路客運周轉量21203萬人公里,增長3.2%。年末上猶縣通車公路總里程1064.1公里。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432.6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385.6萬元,電信業務總量2047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4.3萬戶(含小靈通)。電話普及率達到57.2部/百人,比上年高出4.7部/百人;上猶縣寬帶接入用戶1.37萬戶,比上年增長63.1%。

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28.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其中外國旅遊者人數0.11萬人次,增長10.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2億元,增長14.7%,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6.1萬美元,增長2.5%。

財稅金融

上猶縣財政總收入實現27616萬元,比上年增長15.0%。縣級財政收入19269萬元,增長16.3%。其中工商稅收9649萬元,增長30.0%,工商稅收占縣級財政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達到50.1%,比上年提高了5.3個百分點,成為上猶縣縣級財政收入的主體部分。實現財政支出8.26億元,增長18.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1025萬元,增長10.5%;教育支出13096萬元,增長14.2%;醫療衛生支出8016萬元,增長0.6%;農林水事務支出13472萬元,增長16.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296萬元,增長22.9%。 年末,上猶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35.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25.12億元,增長21.0%。上猶縣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8.34億元,增長35.0%,其中短期貸款5.35億元,下降10.5%;中長期貸款13.00億元,增長70.7%。上猶縣存貸比為50.0%。

上猶縣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5922.4萬元。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4164.2萬元,人身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287.1萬元,財產險保費收入255.7萬元,機動車輛險保費收入1138.4萬元。全年保險賠款給付785.2萬元。其中人壽險賠付82.2萬元,人身意外傷害險賠付177萬元,財產險賠付52萬元,機動車輛賠付364萬元。 

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上猶縣教育普通中學17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93所,幼兒園62所。上猶縣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2661人,比上年下降1.2%。上猶縣在校學生:高中7074人,下降3.1%;初中9993人,增長11.8%;小學26365人,增長6.3%;幼兒園8632人,增長4.49%,上猶縣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69.8%。2010年錄取高校人數1849人,增長22.9%。

全年財政科技支出155萬元,增長12.4%,專利申請量6件,專利授權量3件。

社會保障

年末上猶縣戶籍總人口30.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481人。其中農業人口26.51萬人,非農業人口4.40萬人。上猶縣人口性別比為108.7:100(女為100)。上猶縣計劃生育率80.5%。

上猶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87元(貧困監測數),比上年增長9.0%。上猶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2991元,增長17.8%。

年末上猶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89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86萬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23.93萬人,占上猶縣農業人口的90.3%。年末上猶縣擁有各類福利院21所,床位2387張,收養人員2387人。上猶縣城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619人,其中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945人。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集中供養率為80.1%。[3]

旅遊指南

包米果

包米果是上猶客家飲食中最具特色的食品,其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爾後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內,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干小塊,從簸箕內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了。

過去江西上猶的客家婦女,人人都會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麼做出標準呢?就是看其做出來的包米果味道好壞,來評價這個婦女是否認能幹。手藝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槳粗,蒸出的湯皮皮就厚,調料不好吃。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囗味適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綠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冬季以包心菜、籮卜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

說起包米果的由來,這裡還有個故事。據《上猶縣誌》載:南宋滅亡一個多月後,元朝***先後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裡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餘人,當時有個倖存的客家媳婦,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干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動一動腦筋,拿一個本來是用來曬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後,包上一點醃菜蘿蔔之類的,嘗了一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家媳婦還請左鄰右舍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麼東西盛米槳蒸個?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着說:[園(元)篾(滅)!]引起眾民一陣開心的笑。也附和着說:[元滅!元滅!]

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厲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眾說:[園(元)篾(滅),不給點顏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園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客家媳婦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

黃元米果

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黃氣香質軟,「黃元米果」,為特色食品。60年代後多用粳米精製,工序繁瑣。在冬季製作。製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攤開晾乾後又蒸熟置於大石臼內,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後,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由於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於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曬乾,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薰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

荷包胙

上猶客家名菜「荷包胙」是流行於原南安府(今南康、大余、崇義、上猶一帶)的一道名菜。每逢紅白喜事,主家答謝親朋好友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荷包胙」。「荷包胙」享有盛名,與南安府「戴狀元」有關。相傳,乾隆時大餘人士戴衢亨高中狀元後,大擺宴席謝請四方鄉鄰。因為講究「狀元」席的排場,廚師們就用本地的荷葉把經過料理後的豬肉包成「狀元帽」的形狀,經蒸熟後,就成了一道色澤淺黃、香味純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膩的菜餚。

「荷包胙」的製作講究色香味形。各地的做法大同小異。其主料是切成方塊的豬肉,配料是炒熟的米粉,再以糖、鹽、醬油、胡椒粉、八角、五香粉、鮮湯等做調料。製作時要注意把這些攪拌均勻,還要醃上1個小時左右,再用2至3張干荷葉包紮成下圓上尖的「狀元帽」形狀,最後上甑蒸上3小時左右即成。

艾米果

上猶縣一種常見小吃。特別在清明時節,田野里長滿野艾葉時,大人牽着小孩出去採摘野艾葉,回來全家人一起做艾米果,吃也熱鬧,做也熱鬧,很能營造出家庭和睦的氛圍。因艾米果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做艾米果,得用糯米,把糯米浸了,磨成漿,「再用細白布袋子吊起去水分,這樣磨的糯米粉就細白,做米果都得這麼細白的米粉。再將採摘到的獨特香味野嫩艾葉,洗淨,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後,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用臼碾得糯米粉,摻進糯米粉中揉,揉得艾葉與糯米粉完全融合了,就拿去蒸,然後用手使勁充分揉和,做成一個個圓餅狀。還可以在裡面包上些用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製作的餡,做成艾米包包,放在鍋里蒸熟後,味道甚佳。吃起來,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口感滑嫩而不膩,軟中兼韌,是贛南人很喜歡的一種吃法。當然,也可以用油炸。據說,這種小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長盛不衰。

石魚

石魚又名千年石魚,是生長在上猶高山清水湖泊的一種虎科幼魚,因頭部有石粒狀物質而得名,陡水、龍潭、南河、仙人陂、羅邊等五大庫湖是上猶石魚的主要產區。乾隆年間,這裡的石魚曾為貢品,被皇室所珍愛。

玉蘭片

以竹筍為原料精製加工而成,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山珍。相傳,北宋文學家蘇軾吃了玉蘭片之後曾風趣地說:「要不俗,須吃竹」(指玉蘭片);南宋大詩人陸游曾稱讚玉蘭片「味抵駝峰牛尾狸」。

上猶玉蘭片是用冬筍尖製成,形如象牙,通明如玉,質地脆嫩,味鮮美而清香。它營養豐富,還含有天冬酰胺,是一種纖維素豐富,而脂肪和澱粉含量極低的天然食品。1985年,獲省優、國優產品稱號。產品除行銷京、津、滬等大城市外,還遠銷日本和港、澳等地.

汗頭菜

提起上猶客家風味食品――汗頭菜,只有世居上猶的客家人才能品其中味。它似菜非菜,辛辣不辣,特別是有點患感冒鼻塞的人,吃了醃製的汗頭菜,出身膩汗,便會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汗頭菜除了有辛辣功能的取名外,還有依照它的生長性能取名的。這似菜非菜的草本植物和人參一樣,屬須莖野生植物,生長環境要求很高,必須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且常年有山泉的沙質土壤里。如果是伏天,稍微遇上高溫的乾旱天氣,便會枯竭而亡,不易大面積種植。所以又有人稱之為「旱頭」。[4]

歷史文化

縣名由來

據記載,唐昭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上猶人盧光稠任虔州刺史,倡議建上猶場。後梁干化元年(公元911年),判官李照將南安縣西北之地劃出,設上猶場。因境內有座狀似一種猿類動物「猶」蹲,古稱大猶山(今油石嶂),高聳於場治北面,山下有猶水(今猶江),而場治所建於大猶山之南,猶水口之北,故名上猶場。

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上猶場置縣,使用上猶場名。此後,幾經歷代王朝撤場建縣,都沿用「上猶」作名,直至今日。

風土人情

待客

籌辦喜事的前幾天,主辦者邀請家族和親友擔任執事籌辦人員,其中專司待客者稱為「做東道」,除接待朋友、宗族等一般男女賓客外,重點是接待主辦者妻族、母族分別稱為「新、老舅氏」的來客。喜慶當天,組織者鳴炮奏樂迎接新老「舅氏」和其他賓客。「舅氏」來後,「東道」必須趨前接鏡迎匾,其餘則在門口列隊打拱作揖;客進門後東道送茶遞煙,並招呼圍桌食用茶點;茶畢,散坐片刻,接着「安席」。此前,「東道」早已排好席位座次。儀式莊重熱鬧,席位排列不可逾規。客人均入席後再次鳴鞭炮以示開席。席上,早時期一般都是9個大碗(現在一般用十二大盤了),再另備小碟若干和點心、水果類食品。每桌設一提壺斟酒「東道」,在斟完上桌酒後,坐於下席中間位置的「前席大東」起身致詞,多是「歡迎光臨」與「請恕招待不周」等語,坐首席者當起身回禮,說些「感謝盛情招待」之類的話。

喪事

白喜事為喪事之雅稱。家人身故後,其親屬子女(一般由長子)分赴各親友處報知,稱為「報喪」,接到報喪的親友,在「入殮」、「出殯」時必去「弔喪」,其時,喪者子女跪接還禮。因舊俗所傳「喪事少禮」,故其禮節比紅喜事較為簡單,只是在出殯前的酒宴安席儀式才與紅喜事略同。但菜餚沒有紅喜事那樣豐盛,肉塊較大且按桌數上菜,每人若等塊,稱為「大塊肉」,食肉時,由族中長者帶領孝長子跪於門前叩謝來賓,首席客人起身還禮應答。「舅氏」返家時,孝子須跪在門前相送。

縣城與鄉鎮安席禮節相近,據說,有的地方等鄉鎮,有「尾椎敬客」習俗,即將家禽的尾椎部位剁切比普通肉塊更大,煮熟後專門供奉主席客人,以示尊敬。食了尾椎還需食用家禽頭項,意為「有前有後」,情誼永存。

名家名人

盧光稠 譚全播

盧光稠 字懋熙,別名十七郎。今上猶縣雙溪鄉盧陽村人。光調生於唐文宗開成五年(849)。譚全播生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唐僖年間,政治腐敗。各地紛紛起兵,自據一方。為防禦計,遂相與聚兵,眾推全播為首領,全播擁立光稠為師。盧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占虔州,稱刺史。天復元年(901年)取韶州。天祜六年(梁開平三年)(909年)光稠請命於後梁,表示願通道路輸貢賦,以便海外諸國來朝。後梁太祖朱晃認可。置百勝軍於虔州,授光稠為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轄虔、韶二州。又建鎮南軍、封光稠為舟汝王,食邑一千五百戶。開平四年(910年)光稠病篤,將符印交全播,全播不收。復傳命於京師開封,立光稠子延昌為尚書。是年十二月,光稠病逝,年70歲。全播立延昌,事之。

延昌開平五年(911年)東被部將黎球所殺,全播出。遣使請命於梁,授全播為防禦使兼嶺南節度使。全播浩虔州七年,有善政。盧、譚自據都邑,剪奸除暴,收租稅,濟貧困,深得黎民愛戴。唐昭宗天復二年(9O2年)擴虔州城東、西、南之隅,鑿址為隍,三面陰水。天祜二年(905年)與縣民黃廷玉議建上猶場。史稱盧、譚治虔有善跡。

唐代名將謝肇

字景初,上猶振德里人。嫻武技,多謀略。唐乾符(公元874-879年)間,與父率義兵征蠻,動第一,被任為韶州刺史。後升任百勝軍防禦使。上猶謝氏族譜載:因其「閱文字之深,備威武之才」,於乾符六年九月十八日封為「金紫光祿丈夫經略處置節度使檢討戶部沿書」,贈太傅。

五代上猶場主事黃廷玉

黃延玉(縣誌又作黃玉)字德符,上猶備田人,唐昭宗天啟間公元(904-907)補使院。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割南康西南地置上猶場時,與吳知道共理場事。時盜賊蜂起,天下大亂,玉竭力守御二十四年,著有勞績,表授大理評章事工部員外郎,國子監祭酒,累官司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壽九十七。

「南贛鄉賢」陽孝本

陽孝本,字行先,號玉岩,上猶縣小邏團人(今上猶縣安和鄉聯合村),生於北宋寶元己卯年(公元1039年)三月初三。

孝本少時天資純正,好學寡慾,年青時通曉四書五經。29歲時由右丞尚書薄宗孟搶薦為京都(今開封)上庠(大學)館師。孝本長期追求寺廟、隱士的生活,如願以償;加上受當時周、程理學家的文論影響,崇尚「有德者必有言……故言則成文、動者成章。」因而抱定做人的最高標準,潛心讀書,寡慾做人,不婚娶,不趨利,對功名也不屑一顧。

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學家蘇東坡貶職到嶺南儋州,途經虔州通天岩約見陽孝本。與陽相見,思想產生共鳴,論文一拍即合,他極欣賞陽的追求,「高風絕塵」的藝術境界和超邁豪情的浪漫主義情調。二人同游州府名剎,垂釣郊野溪畔,在濂溪書院(舊址在今贛一中)舞文弄墨、在「夜話亭」里詠詩填詞,成為一時佳話。

至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年)無疾而卒,享年84歲,葬於通天岩西麓石穴。後人把他的生平業績載入《宋史·卷458隱逸》中,將其散見詩詞整理成冊曰《玉岩遺錄》並贈匾稱其為「南贛鄉賢」。現上猶縣和鄉聯合村陽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蓮花井」、「陽氏宗祠」、「祖墳」等有關他的文物古蹟。

元代創修邑志者黃文杰

字顯明,上猶備田人,唐代國子監祭酒黃廷玉後裔。幼受家學薰陶,壯年遊學於南安府道源書院。為人慷慨尚禮、淵博雅馴,甚得山長黃異的器重。

元大德(公元1297-1307年)間。薦擢任安遠教授,但其無心仕進,旋辭歸。著有《大學中庸學說》、《黃氏文獻稿》、並主修《南安郡志》、創修《上猶縣誌》,惜大部分著作已散失,唯「上猶修縣城記」一篇存世,此文是研究上猶建置沿革的珍貴資料。

明代南京吏部稽勛司主事黃甲

縣城興賢里人。字首卿,生於明嘉靖年間。1543年中舉人,1550年中唐汝揖榜進士,轉江南興武衛籍(改籍南京)。曾任南京吏部稽勛司主事,掌管官吏升遷考核。《中國人名大辭典》載:「黃甲,字首卿,明代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曾仕至通判。為人傲兀使氣,以文章自負。與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同時而不相附麗,著有《鳳岩集》。清初學者錢謙益的《列朝詩集小傳》有黃甲的傳記,稱其有骨氣,著作多,乾隆十年《上猶縣誌》載:縣前舊有進士坊兩座,其中一座為黃甲所建。光緒版縣誌錄有其七律《寶乘寺》一首,署銜主政。

清代翰林蔡家軒、李臨馴

蔡家軒(1790-1860年),字基美,號玉山,原名蔡家王郎,上猶縣城人。清嘉慶已卯(1819)科進士,欽點瀚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員外郎,累遷江南道監察御史。曾屢上書檢劾貪官,皆切中時弊。出任福建副主考時,力排眾議,得士最盛,故士林傳誦:「蔡家軒慧眼識人才。」道光中,轉任吏部給事中,萬年吉地總辦。旋簡放道合,署內不請幕友(舊稱師爺,即秘書),一切公文奏章皆親自批擬,幾年內請理百餘案件。在任六年,以母老告養,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回籍。蔡善文,尤工畫。著有《重修城垣記》收錄於清光緒版《上猶縣誌》藝文卷,畫多散失。

李臨馴,字友春,好葆齋,有號芷仙。清嘉慶辛未(1811)年生於上猶縣城。十三歲中秀才。道光丁酉(1873)拔貢中舉人,戊戌年(1838)登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援職檢討,改河南道監察御史,加按察使銜,封二品軍功,賞戴花翎。歷充國史館協修纂修官、文淵閣校理、甲辰(1844)思科湖南鄉試正考官,署理湖北糧道、歷署湖廣、山東道御史、在任湖廣糧道時告假回鄉,主纂光緒七年《上猶縣誌》。

李詩才橫溢,著有《散樗書屋詩存》六卷。晚年曾主講贛縣濂溪書院,掌教於南昌豫章書院。光緒十七年(1891)病故於南昌,終年八十歲。

民國人物田克明

田克明,字啟東,1907年出生子紫陽鄉秀羅村下境。1931年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結業後,在贛州市黨部任執行委員兼訓練部長;1932年下半年起任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同期兼任國民議會江西代表;1935年起在法國巴黎大學留學三年;1938年又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一年;1939年任中央茶葉公司統計主任,後被調內政部任統計長,兼任政治大學教授;1947年為國大代表,任中央高等考核典試委員;1949年隨蔣去台,在台灣東海大學任教授,著有《統計學》、《統計學探源》等高校教科書。新編《贛州地區志》入民國人物表。

上猶籍少將廖昌金、黃振棠、鍾元輝、何家產

廖昌金

平富鄉上寨村人,1906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建國後.先後任江蘇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江蘇省軍團副參謀長。1964年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於1972年病故,享年66歲。

黃振棠

1912年出生於平富鄉,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建國後,先後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南京軍區顧問。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是全國政協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鍾元輝

營前蛛嶺人,1915年生,1932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曾任十二兵團政委等職。建國後先後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天津警備區政委。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何家產

1917年出生於營前蛛嶺烏子村,1931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共產黨,參如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建國後,前後擔任中印邊界反擊戰前線司令員、福州軍區參謀長。1961年,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作家李伯勇

李伯勇.1948年11月生於江西贛南上猶縣城。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專業作家,1961年高中畢業。1968年下放農村務農12年,又在水泥廠務工4年,後調入縣文化部門。1979年開始創作。已發表長、中、短篇小說及文學評論、隨筆散文200多萬字。已出版中篇小說選《南方的溫柔》(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長篇小說《輪迴》(北嶽文藝出版社)、《寂寞歡愛》(長江文藝出版社)、散文集《灰與綠的交響》(作家出版社)等。其中《輪迴》獲全國「恆泰杯」長篇小說徵文三等獎(1996年)。作者現在上猶縣文聯供職。1989年曾獲江西省首屆穀雨文學創作獎。2001年獲江西省文藝「十佳」(榜首)稱號。[4]

旅遊景區

陡水湖風景區

陡水湖位於江西贛州西部的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游。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淨,全長198公里。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線長264公里、湖灣427個、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

雲峰山生態氧吧

又名雲風山。屬羅霄山脈,距縣城60公里,位於紫陽鄉西部源頭,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北坡屬遂川縣。

從前有「雲峰仙庵」及牛鼻岩而得名。此山林各項資源保護較好,稀有古樹、園藝怪樹極豐,空氣質量國內居前。它的主峰形如占卜用的卦,又名卦子嶺海拔1290米,是露營賞日出及眺望贛州城的佳地,在瓜子嶺西南方有花轎頂,海拔1279米。

五指峰風景區

五指峰景區位於贛州上猶縣陡水湖風景名勝區源頭,屬羅霄山脈的余脈山地。距上猶縣城70公里,五指峰最高指峰海拔1607米,是五指峰景區自然的形象標誌。

贛南森林鐵路

贛南森林鐵路,全國唯一的森林小火車,是我國南方林區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鐵路,被德國蒸汽機專家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小蒸汽車和窄軌線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