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海龍華寺

上海龍華寺 龍華寺,又稱空相寺,位於上海市徐匯區龍華鎮北,是上海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佛教古刹。始建年代有說三國吳赤烏5年(西元242年),另說建於唐垂拱三年,確切年代不可考,可確認者建於西元三世紀至七世紀間。 唐乾符(八七四~八七九年)毀於戰火,宋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王錢弘俶重建,宋治平元年改稱“空相寺”。如今尚有賜“空相寺”額、今寺碑殘石留存。占地約20,000餘平方公尺,建築總面積約5,219平方公尺。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協會複製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經樓等。寺西之桃園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闢為血華公園,後改名為龍華公園,今為龍華烈士陵園的一部分。 1959年,龍華寺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龍華寺內擁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三聖殿和藏經樓等六座殿堂以及寺內著名的千年古塔及龍華晚鐘景點,吸引許多上海遊客前來一探究竟。[1]

目录

建築藝術

龍華寺建築群仍保持著宋代的伽藍七堂制。中軸線上,第一進為彌勒殿,供奉慈氏彌勒像一尊。後依次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藏經樓。第二進天王殿主往上掛有長聯:“修上乘行面向未來初入山門先參彌勒;誦下生經心依內苑待隨海眾三會龍華。”天王殿的正中,供奉在兜率天修行的彌勒菩薩的本相,頭戴五佛冠,佩瓔珞,面相莊嚴慈祥,具有五智圓滿之德,人稱天冠彌勒。彌勒的背後是佛教護法神韋馱菩薩,“頂天立地擎金杵,願為龍華助輪”,東西分列四大天王。 第三進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毘盧遮那佛像,是法身佛,左右為文殊、普賢,兩側沿壁為二十諸天和十六羅漢,後面為海島,有觀音、善才童子等塑像。 第四進為三聖殿,跨進迎面三尊金光閃閃、端莊妙相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側,堂內有觀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像、千手觀音和代表天神、人類和鬼怪的大功德天、波斯匿王、八部鬼眾。 觀音堂旁邊,五百羅漢濟濟一堂,金光閃閃,正中牆上是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講經說法旁邊有麋鹿獻靈芝和獼猴獻桃。左邊是他的大弟子摩羯迦葉帶領七位弟子,右邊當然是接班人天冠彌勒也帶領七位弟子,下游五百羅漢傳法,兩側是四大菩薩助法,還有關羽韋陀護法。 三聖殿的後面是第五進方丈室,在封閉庭院內,第六進為藏經樓,龍華三寶就在裡面,鎏金的毗盧遮那佛、萬曆的金印、乾隆的《龍藏》。裡面還供奉著明暘大和尚的舍利。[2]

大雄寶殿

是龍華寺的主體建築,為雙簷歇山式,借助於台基地勢和寶殿前後左右建築的襯托,給人以壯麗雄飛之美感。殿簷下,懸一塊“龍華十方”匾,表明龍華寺實行十方叢林制。大殿進門兩側有楹聯一副:“如是妙相莊嚴主伴並彰靈山會儼然未散;本來佛身清淨聖凡一體菩提道當下圓成。”上聯頌讚了至今照耀法界和人間的華嚴三聖,即華嚴海會上說法的一佛二菩薩,主位上端坐著毘盧遮那佛,旁侍文殊、普賢二菩薩。龍華寺屬於天台宗寺院,按天台宗教義,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則是莊身佛,三位一體。法身佛,“身俱一切佛法”,雙足交疊,腳心朝上,成蓮花座;雙手向上,作說法印,屈指成環形。在法會上開講佛法的釋迦牟尼法身佛形象,給人以端莊慈愛、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普渡眾生之感。 寺中的彌勒殿為單簷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戴五智佛冠之彌勒,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高十六.卅二公尺、面寬廿六.廿四公尺、進深廿一點一二公尺,重簷歇山頂式建築,殿內供奉華嚴三聖,即毘盧遮那佛與文殊、普賢兩菩薩。 三聖殿的後面是方丈樓和藏經樓,龍華三寶就在裡面,鎏金的毗盧遮那佛、萬曆的金印、乾隆的《龍藏》。裡面還供奉著明暘大和尚的舍利。 在三聖殿和方丈樓東面有一座牡丹園,牡丹有百年的歷史,是鹹豐年間從杭州東林寺魯智深墓附近移植過來的。

藏經樓

主體是二樓朝南正問的千佛閣,裡面珍藏著四海聞名的龍華三寶,即鎏金毗遮那佛像、龍藏和金印。這座法身像為說法相,結跏跌坐,作說法印,頭戴千葉冠,面龐豐潤,神態端莊,濃厚的大徹大悟的意味。龍藏指的是大清朝刊印的乾隆版《大藏經》,共有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佛典,十分珍貴。金印,表示“佛之心印,堅固不壞”,是明神宗所賜,跡邊框,中題篆款,印上還蹲著一隻金制獅子

明萬曆十四年銅鐘

另有一口鑄於明萬曆十四年銅鐘,三聖殿內除供奉西方三聖外,另有兩口古銅鐘,一口鑄於五代時期,另口鑄於宋紹興(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年間,千佛閣上供奉明代銅鑄毘盧遮那佛,周圍則有千尊小佛,寺裡另珍藏有《頻伽藏》、《龍藏》、《跡砂藏》 、唐人手寫經五卷等珍貴經藏。

龍華塔

龍華寺中龍華塔為上海唯一之佛塔,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為七層八角形之木塔,高約四十一公尺。是上海唯一的佛塔,被譽滬城“寶塔之冠”。千年前的上海盧灣黃浦楊浦以及浦東地區都在東海海面之下,而龍華地區是海邊港灘,當初建塔也是為了積德行善,方便漁民行船作航標燈使用。 塔之內部為磚心,磚心內部又有方形小室,外部為木造走廊,其結構與形式為宋代建築樣式。由於塔為八邊形,而塔心之方室則為四邊形,其方向每層調換四十五度,因而各層塔面之位置亦隨之變換,使壁體與重量分布較為平均;而外觀又參差錯落,面面俱到。同時塔之磚栱額枋及鴛鴦交叉手栱等之設計,亦為宋代建築之特徵。[3]

百年牡丹園

在三聖殿和方丈樓東面有一座牡丹園,牡丹有百年的歷史,其中最有名的是四株古牡丹,相傳是清咸豐年間龍華寺方丈的師兄弟——杭州東林寺的方丈,用船將牡丹運至龍華百步橋,后栽於寺內。[4]

修繕

 
[data:image/jpeg 原圖連結龍華寺] 「圖片來源: 阿波羅」

明代龍華寺陸續得到全面修復,成為上海第一名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復稱龍華寺,修復後的龍華寺,寺院規模雄偉,“紺殿蕊宮,簷牙復道,近古土木所未有。前闢放生池,築施食台。其他隱室窈窕,林木翳瑟,遂為五葺第一山。”明嘉靖年間《上海縣志》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明世宗敕賜“萬壽慈華禪寺”匾額,從此龍華寺又稱“萬壽慈華禪寺”。但不久倭寇進犯,龍華寺再度遭到破壞,寺院部分被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建大殿,寺院名為“龍華教寺”,龍華寺又逐漸得到修復。明萬曆年間(1573—1620),明神宗的母親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十分崇佛,且自喻為“九蓮菩薩”到處建寺刻經,其敕賜“大興國慈華禪寺”匾額給龍華寺,寺內新建了阿彌陀佛殿、輪藏殿、大藏經閣等殿堂。明代皇室對龍華寺的賞賜是十分豐厚的,僅萬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先後敕賜大藏經一部計七百十八函,裹金繡袱七百十八張,五彩織桌衣十八件,鎏金千葉寶蓮毘盧遮那佛一尊,日月寶幡兩對,縷金彩結幡十丈,大紅鎖金友幡兩對,宮修五彩西方三聖法華二十八品,聖像十八軸,五彩金供花四朵,五彩對立面龍花瓶兩對,供佛古銅器五件,御書承恩堂匾額一座,金印一顆等。際此龍華寺亦列入海內天台宗十八剎之一。明天啟元年(1621)藏經閣建成。明末,禪宗大德天童寺的密雲圓悟曾一度入主龍華,龍華寺始為禪宗道場。時寺和塔均再度得到整修,里人張所望倡議助捐並撰有《龍華里志》載里人陸鎰捐田五十畝予龍華寺,使之規模更盛。明朝皇帝敕賜給龍華寺的大藏經、鎏金毘盧佛像和金印,被稱為“龍華三寶”,至今仍珍藏寺內。 近年來,龍華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受的破壞,大都重新修復,龍華寺不但成為上海佛教重心,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積極與海外佛教界聯繫,和港、澳、台及東南亞美國的佛教界都建立良好溝通管道。 龍華寺整體建築包括寺院、龍華塔、龍華公園及龍華迎賓館四處,除了龍華塔外,大部分建築為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所建,寺廟建築完全依照宋代伽藍七堂型製興建。[5]

龍華寺的傳說

說起這座古寺,還有著一段動人的傳說。說是三國時期,西城康居國大丞相有一個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家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康僧會秉承佛旨,來到中華弘傳佛法,廣結善緣,他東遊於上海,蘇州一帶。一日,來到龍華盪,見這裡水天一色,塵轍不染,認為是塊修行寶地,就在這裡結廬而居。他不知道,這裡之所以景致幽靜不凡,是因為廣澤龍王在這興建了龍宮。廣澤龍王見來了個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興。一時起了惡念,要興風起霧,掀翻和尚的草廬、把和尚嚇走。可是龍王突然發現草廬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雲,龍王吃了一驚,他挨近一看,見康僧會神色端詳,正在打座誦經。龍王聽了一會兒,被和尚所誦的佛旨所感動,他不僅打消了原來的惡念,還走上前對康僧會說:自己願望回東海去住,把龍王宮讓給康僧會,用來興建梵宇。康僧會接受了龍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龍宮改建龍華寺,還專程趕到南京拜會吳國君主孫權,請他幫助建造

佛舍利

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請到的佛舍利。就這樣,在龍華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顆佛舍利。[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