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志館
上海通志館,創建於20世紀30年代,1932年7月14日,上海市通志館於法租界薩坡賽路(今淡水路)291號宣告成立,是民國時期上海市政府下屬的一個修志機構。它在柳亞子先生的主持下,曾為上海地方歷史的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作出過令人矚目的貢獻[1]。
通志館除了編修志書外,還建立了一個民間研究機構——上海通社,通志館工作人員寫了許多有關研究上海的文章,在各種報刊上發表,後將這些文章匯集成冊,刊印出《上海研究資料》[2]。通社陳孤雁還將上海的文獻資料刊印,名為《上海文獻叢書,14種,線裝,10冊。通志館還編輯了《上海市年鑑》,每年1冊,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年鑑。
目錄
機構介紹
上海是聞名世界的國際文化大都會,地方志是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上海通志館是為了發展和繁榮上海地方志事業,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擴大上海在海內外的影響。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學者柳亞子先生就在上海籌措建立上海通志館,後因淞滬戰爭爆發而未果[3]。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國家重視地方志編纂工作,全國開展了新一輪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編纂。20世紀80年代,全國出現「盛世修志」新局面,一些地方在開始籌備並建立起通志館。上海人民政府於1987年建立了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開展地方志編纂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市修志工作已出現了一個新局面。鑑於當時上海還沒有編纂地方志、收藏各類志書年鑑等文獻資料以及開展地方史志文化交流的場所,籌建上海通志館成為當務之急。在市委宣傳部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1992年12月,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正式向上海市計委提出了《關於申請建立上海通志館的報告》,1993年2月,上海市計委批准了《上海通志館項目建議書》,同意在上海浦東新區建造上海通志館。1996年,上海通志館建成並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5859.66平方米,市財政撥款300萬元,自籌資金650萬元,總投資950萬元。上海通志館主要功能是方志編纂、成果展示、資料收藏服務、業務培訓和學術研究、地方志文化交流。主旨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國。上海通志館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正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25人,設館長一名,副館長二名,下設管理部、資料部、編研部、培訓部、地情展示部。上海通志館主要工作有以下幾方面組成。
1、資料收藏與展示。
上海通志館收藏了全國各省市的志書、年鑑、地情資料、編寫志書的稿件、原始資料等。館藏包括全國三級志書,省級、市級地區與專業年鑑,上海地情資料,各類方志理論著作,首輪社會主義新方志各部志書原始稿件以及原始資料等文獻資料1萬多種3萬餘冊。
2011年,為了更好地展示上海地方志工作的豐碩成果,加強地方志文化的傳播與普及,我館還將底樓的閒置空間進行了開發利用,改建成志書與年鑑展示廳。經過較為詳細的規劃,並結合外省市多處兄弟單位的考察經驗,將130平米的展廳打造成為一個集展示、收藏、閱覽於一體的精細、雅致的多功能展示廳,以上海地方志和中國版協年鑑工委上海年鑑展示與研究中心為內容來展示實物,全面反映上海以及全國的修志成果。
2009年我館開始推行藏書現代化管理,逐步對資料庫的主要軟硬件設施進行了更新、升級、配備。圖書管理軟件的安裝更是實現了藏書管理的科學化和便捷化。資料庫內的藏書都進行了電子數據庫的錄入,基本完成了圖書資料的電子數據化管理。針對館藏書目的網上信息化查詢這一項目,正與相關信息公司技術人員積極配合進行中。
2、教育與培訓。
修志是一項連續性的事業。由於人才流動,修志、年鑑撰稿人隊伍每年都有四分之一左右更新,需不斷開展培訓工作。上海通志館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獨辦、聯辦培訓班,培訓方志和年鑑工作隊伍。例如,為配合本市第二輪修志工作的全面啟動,提高全市各行業相關部門修志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快全市二輪修志步伐, 2010年我館協助市志辦和市志處,組織全市170多家單位,承辦了七期「上海市級志書編纂人員業務培訓班」,2011年在市志處的配合下,又先後承辦了五期培訓班,順利完成每一次培訓工作。截止2011年底,上海通志館共舉辦了6期全國性志書年鑑培訓、19期上海地區志書年鑑培訓,為全國方志隊伍培訓了將近400多人次,為上海市方志隊伍培訓了1000多人次。
3、學術活動。
上海通志館編研室,在領導的重視與指導下,充分發揮館藏資料優勢,編輯出版一系列著作。其中有《上海歷史上的今天》(中、英文版)、《中國新方志5000種》等。這些著作都受到了專家學者讀者的好評。
上海通志館建成後,成為了開展方志工作和學術研究活動的重要場所。為各種志書的研討、總纂,專家學者的論證、評審,志、鑒工作會議,各類研討會和年會,提供了學術交流場地。
4、管理工作。
2009年起,在統一協調全館各項工作的基礎上,開始着力推行制度管理建設,先後新增、充實並出台了涉及館內幾項主要業務的相關管理辦法。2010年,我館按照國家和市府有關事業單位改革和崗位設置的政策要求,根據市志辦人事處的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開始分階段、有步驟地開展崗位設置工作。2011年,為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和健全崗位設置管理制度,逐步實現人事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在市人事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嚴格按照《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核定本單位崗位類別、等次,本着「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將現有在編在冊正式工作人員納入崗位管理,結合館內的工作職責,進一步完善崗位責任制,明確工作任務,確定考核標準,使得崗位設置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化、規範化,極大地調動了現有在崗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了全館的整體工作。
《民國上海市通志稿》
上海舊志整理系列——《民國上海市通志稿》已全部完成並出版。繼2013年第一冊率先出版後,這套民國時期內容最豐富、史料價值頗高的上海市級志書全部出齊。
《民國上海市通志稿》,原作名為《上海市通志》,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上海市志。1932年7月,上海市通志館成立後,首任館長柳亞子先生主持編纂《上海市通志》,時間跨度為上海起源到1933年。這是民國時期上海市內容最豐富、史料價值頗高的市級志書。其內容包括地理、氣象、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給後人留下了研究上海歷史發展、演變的寶貴資料。
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上海市通志館編纂的《上海市通志》稿已逾1000萬字。由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市通志館停辦,人員解散,《上海市通志》的編纂出版因此夭折。1937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時,柳亞子將通志稿連同通志館其他重要資料一起轉移至家中。1940年12月,柳亞子出走香港前,托人將把相關資料轉入震旦大學圖書館隱藏[4]。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這些資料被取出,交至上海市文獻委員會。解放後,《上海市通志》稿等被移交上海市文化局,送入上海文管會、上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保存至今。
參考資料
- ↑ 上海通志館生日快樂!88年前,上海方志人是如何搜羅史料的?.亇人圖書館
- ↑ 上海通志館期刊.國家實驗研究院
- ↑ 上海通志館.上海通志館
- ↑ 《民國上海市通志稿》四冊出齊 為研究近代上海提供新資料. 2019-08-07.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