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是上海市閔行區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決定撤銷上海縣和閔行區,建立新的閔行區,以原上海縣和閔行區的行政區域為新閔行區的行政區域。原閔行區所轄地區歷史上屬上海縣。上海縣的歷史根據馬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上海縣。明弘治年間始有敏行之稱,正德七年(1512年)始稱閔行。民國7年(1918年),上海縣屬江蘇省。抗日戰爭上海淪陷時期,上海縣地區隸屬於偽上海特別市[1]。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縣復原。
目錄
建制沿革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決定撤銷上海縣和閔行區,建立新的閔行區,以原上海縣和閔行區的行政區域為新閔行區的行政區域。上海市閔行區(1張)
原閔行區所轄地區歷史上屬上海縣。上海縣的歷史根據馬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上海縣。明弘治年間始有敏行之稱,正德七年(1512年)始稱閔行。民國7年(1918年),上海縣屬江蘇省。抗日戰爭上海淪陷時期,上海縣地區隸屬於偽上海特別市。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縣復原。
1949年5月15日,上海縣解放,先後屬蘇南區、江蘇省。
1958年1月,劃屬上海市。
1959年12月,以原上海縣閔行鎮和吳涇地區設閔行區。1964年6月閔行區撤銷併入徐匯區,並改為閔行、吳涇兩個街道。1981年2月恢復閔行區。
1992年9月26日,與同時撤銷的上海縣合併為新的閔行區。
馬橋文
馬橋古文化遺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俞塘村,座落在一道被稱為「竹岡」的貝沙堤之上,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寬帶形狀。「馬橋文化」是太湖地區一個典型的文化遺存,在中國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距今5500年,馬橋遺址已經形成陸地。從菘澤文化至良渚文化過渡時期,先民們就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至夏商時期,成為環湖地區面積最大、最具有當時社會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總面積超過150000平方米。春秋戰國至唐、宋、元時期,這裡一直是先民們的定居地。1982年,馬橋遺址被考古界定名為「馬橋文化」。
馬橋遺址於1959年發現,並在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進行了數次挖掘,出土文物1000餘件。馬橋遺址的發掘為論斷上海的歷史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推斷上海的成陸提供了珍貴史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