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三緘其口 |
三緘其口 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 jiān qí kǒu,意思是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出自《太公金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三緘其口 [1]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外文名稱 Keep the mouth firmly closed
出處 《太公金匱》
注音 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
成語解釋
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成語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用於對事保密程度
示例
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
但他們又會時常安慰自己,說自己的那些兒難以啟齒的事兒別人不會知曉,就是知情的人也會三緘其口替他保守秘密。
成語出處
《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