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省長官》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卷十二。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目錄

原文

中書、尚書令西漢時為少府官屬,與太官、湯官、上林諸令品秩略等,侍中但為加官,在東漢亦屬少府,而秩稍增。尚書令為千石,然銅印墨綬,雖居幾要,而去公卿甚遠,至或出為縣令。魏、晉以來,浸以華重。唐初遂為三省長官,居真宰相之任,猶列三品,大曆中乃升正二品。入國朝,其位益尊,敘班至在太師之上,然只以為親王及使相兼官,無單拜者。見任宰相帶侍中者才五人:范魯公質、趙韓王普、丁晉公謂、馮魏公拯、韓魏王琦。尚書令又最貴,除宗王外,不以假人。趙韓王、韓魏王始贈真令,韓公官止司徒,及贈尚書令,乃詔自今更不加增,蓋不欲三師之官贅其稱也。政和初,蔡京改侍中、中書令為左輔、石弼,而不置尚書令,以為太宗皇帝曾任此官。殊不知乃唐之太宗為之,故郭子儀不敢拜,非本朝也。

譯文

中書令、尚書令在西漢時是少府的屬官,跟太官令、湯官令、上林苑令等官的品級地位大致相等,侍中只是為增加新職而加上的官號,在東漢時也屬於少府,只是品級稍微增高。尚書令的俸祿為千石,但是雖然授予銅印墨緩,身處機要部門,卻比公卿差得很遠,甚至有的出京為官只作縣令。魏、晉以來,地位漸漸顯赫重要。唐朝初年就成為三省的長官,擔任真宰相的職位,但仍只是三品官,大曆年間才成正二品;到了宋朝,尚書令的地位更加尊貴,等級排列甚至在太師之上,然而只作為親王以及使相的兼官,沒有單獨授予的。現在任宰相而帶侍中官號的人才有五人:魯公范質、韓王趙普、晉公丁謂、魏公馮拯、魏王韓琦。尚書令又最顯貴,除了宗姓王以外,不授予其他。韓王趙普、魏王韓琦才開始被賜予真尚書令,韓琦的官號只是司徒,等到賜予尚書令時,就下令從今往後不加官號,這是不想用三師(太師、太傅、太保)的官號贅加在它的稱號上。宋政和初,蔡京把侍甲、中書令改為左輔、右弼,而不設尚書令,以為宋太宗皇帝曾經任過這個官,卻不知道唐朝的太宗曾做過此官,因此郭子儀不敢拜受,這事不是出於本朝。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三省長官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