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三相弹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三相热核炸弹

别称: 氢铀弹

核武种类: 第二类核武器

类别: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三相弹也称"氢铀弹"。以天然铀作外壳,其放能过程为裂变-聚变-裂变三阶段的氢弹。在热核装料外包上一层铀238外壳,聚变反应时,产生的高能中子使外壳的铀238起裂变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能量。爆炸威力十分巨大。[1]

目录

主要优点

高杀伤力

三相弹(tri-phasebomb)能量释放过程经历由裂变到聚变再到裂变3个阶段,它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以天然铀或浓缩铀作热核 燃料的外壳。当氢弹爆炸时,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中子(特别是高能中子)将进入壳体,引起铀核裂变,释放出能量和裂变中子,同时裂变中子也进入热核区,与氢核发生核反应生成氦。因此,这种氢弹结构可为热核燃烧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加之铀壳本身释放的大量能量,使得氢弹的威力和比威力(即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成倍地提高。所以,高威力是三相弹的主要优点。三相弹的不足之处是裂变能量所占的份额大,因而放射性污染较严重。

制造成本较低廉

为了进一步扩大氢弹的威力、人们考虑到氘氚聚变反应时不仅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产生速度达每秒5万公里的快速中子,不妨再利用这些快速中子轰击铀,使铀核裂变。因此,人们在热核材料外面加了一层铀238制成的外壳,让聚变反应中产生的快速中子轰击铀238的原子核,使其又发生裂变并放出大量能量,从而制成了威力更大的氢铀弹。这种由裂变引起聚变,又发生裂变的氢铀弹称为三相弹。一般来说,三相弹的爆炸威力是裂变和聚变各占一半。由于不存在使铀238发生自持链式反应的临界状态问题,所以铀238做成的壳可以很厚,裂变放出的能量可占总能量的80%。采用这种结构的核武器,不仅威力大,而且铀238是分离铀235后的剩余产物,成本低廉。

威力

三相弹具有巨大杀伤破坏威力,它在战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1954年2月28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上进行了一次威力约为1500万吨TNT当量的三相弹试验,由于是地面核爆炸,爆后在南太平洋7000平方海里(约24000平方千米)地区的上空笼罩着致命的放射性烟雾,使得236名马绍尔群岛居民,31名美国人,23名日本渔民受到意外的放射性伤害,其中还有1名日本渔民于当年9月死亡。同年美国试爆的另一枚氢弹,代号为MK一17,也是一枚三相弹,弹长7.47米,重21 103千克,威力约1 100万吨TNT当量 。这两次三相弹试验引起了美国对研制"干净"氢弹(裂变份额很小的氢弹)的关注。通常,三相弹的裂变份额随威力的增大而缓慢减小。当威力为几百万吨TNT当量或更高时,裂变份额大都在50%左右。或者会更多,以致毁掉一个小国家。

受美国一系列核武器试验的刺激,前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指示制造一颗更大的氢铀弹来应对美国人的挑衅。在高层的直接领导和亲自过问下,到1961年夏天,苏联的一颗1亿吨当量的超级氢弹在"阿尔扎马斯-16"绝密实验室被制造出来了,但如何进行试爆,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要进行如此大当量的核试验,很难找到合适的试验场。过去,苏联的核武器主要是在新地岛试验场进行试验,但是这个占地8.26万平方公里的试验场却远不能满足这颗氢弹的试验要求。从理论上估算,这颗超级氢弹在新地岛爆炸后,其杀伤半径约为1000公里。一个研制者们事先未考虑到的问题摆在了眼前:没有一个地方能进行试爆!后来,经过反复论证,才决定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装药量减为一半,即为原1亿吨当量的一半 5000万吨。1961年10月30日,一颗直径为2.5米、长约12米、尾部有一个降落伞装置的超级氢弹被装在一架图-95战略轰炸机上迅速向1.5万米升限爬升,向着投放点飞去,并按计划在4500米的空中引爆。这架图-95投弹完毕后飞速逃离,当飞行了250公里后,突然一道白光闪过,随之飞机被一股气浪冲得上下剧烈颠簸,在飞机身后,一个闪着橙红色光芒的蘑菇云迅速膨胀并盘旋上升。在爆炸的中心地带,厚3米、方圆15-20公里的冰层被汽化,修筑在爆炸地进行试验的工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坦克的炮塔被毁,其他物体也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那些被用来做实验的动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离爆炸点500公里范围内的动物大多全身脱毛,然后痛苦地死去。真是惨不忍睹,骇人听闻。这颗被称为"赫鲁晓夫炸弹" 的核弹之王使苏联人夺回了第一把核弹交椅。美国军界一些人试图用1亿吨级的核弹遏制苏联的优势。但此举并未获得多数人支持,因为片面追求战略核武器的大威力意义并不大。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