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國志·郭淮傳

三國志·郭淮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也。建安中舉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為五官將,召淮署為門下賊曹,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從征漢中。太祖還,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太祖善之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文帝即王位賜爵關內侯轉為鎮西長史。又行征羌護軍,護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山賊鄭甘、盧水叛胡,皆破平之。關中始定,民得安業。

黃初元年,奉使賀文帝踐阼。而道路得疾,故計遠近為稽留。及群臣歡會,帝正色責之,曰:「昔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淮對曰:「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後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誅也。」帝悅之,擢領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五年為真。安定羌①大帥辟蹏②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問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咸稱神明。

嘉平元年,遷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是歲,與雍州刺史陳泰協策。降蜀牙門將句安等於翅上③。二年詔曰:「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餘年,外征寇虜,內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朕甚嘉之。今以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如故。」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薨,追贈大將軍,諡曰貞侯。

譯文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建安年間被推舉為孝廉,擔任平原府丞。文帝做五官中郎將時 ,徵召郭淮任門下賊曹,轉任丞相兵曹議令史,跟隨太祖征討漢中。太祖回朝後,留下征西將軍夏侯淵抵抗劉備,任命郭淮為夏侯淵的司馬官。夏侯淵與劉備作戰,郭淮當時生病不能出戰。夏侯淵遇害後,軍中慌亂不安,郭淮收容逃散的士兵,推舉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中主帥,各營才安定下來。第二天,劉備想要渡過漢水來進攻。

眾將商議敵多我少難以抵擋,劉備容易乘勝攻擊,想要依傍漢水擺下陣勢抵擋劉備。郭淮說:「這樣顯示自己軟弱不足以挫敗敵人,不是好的計策。不如遠離漢水擺下陣勢,引誘敵人渡河攻打,等他們渡到一半時我軍再發起進攻,這樣就可以打敗劉備的軍隊。」陣勢列好後,劉備起疑不肯渡河,郭淮就堅守,表示沒有後撤的意思。把這些情況報告上去,太祖認為這樣做很好,授給張郃符節,又任命郭淮為司馬。文帝即魏王位,賞賜郭淮爵位為關內侯,轉任鎮西長史。又代理征羌護軍,監督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伐山裡的賊寇鄭甘、盧水等反叛的胡人,都打敗掃平了他們。關中才開始安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黃初元年,郭淮奉命出使祝賀文帝即位。但他在半路上生了病,所以按路途遠近計算是延遲了到達的時間。到群臣歡聚時,文帝臉色嚴肅地責備他說:「過去大禹在塗山會集諸侯,防風遲到,就將他殺了。現在普天同慶的時候你卻遲到了,為什麼呢?」郭淮回答說:「我聽說五帝先用德行教導民眾,夏後時政治衰落,才開始用刑法。現在我遇到的是唐堯、虞舜那樣的盛世,因此我知道能夠免除防風那樣的被誅殺的命運。」文帝聽了很高興,提升他兼任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五年後正式任命為雍州刺史。安定羌的大帥辟蹏反叛,郭淮征討打敗了他。每當羌人、胡人來投降,郭淮就先派人詢問了解他們的親戚關係,男女多少,年歲大小。等到見面時,能逐一知道他們的詳細情況,問起話來周到詳盡,見面的人都稱讚他神明。

嘉平元年,升任征西將軍,統領雍州、涼州的軍務。這一年,郭淮和雍州刺史陳泰協同策劃。在翅上招降蜀國牙門將句安等人。嘉平二年,皇帝下詔說:「過去漢川戰役,幾乎全軍覆沒,郭淮面臨危險解救急難,功勞記載在朝廷里。在關右三十多年,對外征討賊寇,對內安撫百姓和夷人。近年來,打敗廖化,擒獲句安,功績顯著,我非常讚賞。現在任命郭淮為 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統領各軍軍務和原來一樣。」進封郭淮為陽曲侯。正元二年逝世,追贈大將軍,諡號為「貞侯」。 [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