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柳世隆傳
三國志·柳世隆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柳世隆,字彥緒,河東解人也。世隆少有風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為尚書令,獨賞愛之,異於諸子。言於孝武帝,得召見。帝謂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號為隨郡,今復以授世隆。」元景為景和帝所殺,世隆以在遠得免。
泰始初,諸州反叛,世隆以門禍由明帝獲申,乃據郡起兵。收合萬人,奄至襄陽萬山,為孔道存所破,眾皆奔散,僅以身免,逃藏民間,事平乃出。還為尚書儀曹郎,明帝嘉其義心,發詔擢為太子洗馬。
時世祖為長史,與世隆相遇甚歡。是時朝廷疑憚沈攸之,密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世祖將下都,劉懷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衝要地,宜得其人。」太祖納之,與世祖書曰:「汝既入朝,當須文武兼資者,世隆其人也。」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輕舸從數百人,先大軍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軍,有自驕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當暫還都。卿既相與奉國,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東下之師,久承聲問。郢城小鎮,自守而已。」攸之將去,世隆遣軍於西渚挑戰,攸之果怒,令諸軍登岸燒郭邑,築長圍攻道,顧謂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晝夜攻戰,世隆隨宜拒應,眾皆披卻。
世隆少立功名,晚專以談義自業。在朝不干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以疾遜位改授衛將軍不拜轉左光祿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時年五十。
譯文
柳世隆,字彥緒,河東解縣人。世隆年輕時就有風采氣度。伯父名元景,在宋大明年間任尚書令,特別賞識他寵愛他,超過了對自己的幾個兒子。向宋孝武帝推薦世隆,得到召見。孝武帝對元景說:「你往年憑虎威的稱號治隨郡,現在再把這個稱號授給世隆。」元景被景和帝殺害,世隆因為在外地得以倖免。
泰始初年,各州反叛,世隆因為家族的冤屈靠明帝得到昭雪,就在郡起兵。聚集萬人,突然前進到襄陽的萬山,被孔道存打敗,人都逃散,他一人倖免於難,隱藏在民間,亂事平定了才出來。回朝任尚書儀曹郎,明帝嘉獎他的忠義之心,下詔書提拔他為太子洗馬。
當時世祖是長史,他與世隆交情很好。這時朝廷懷疑、畏懼沈攸之,秘密進行戒備,府州的武器,平常都有積蓄。世祖將下京都,劉懷珍對太祖說:「夏口是軍事重地,應選適當的人鎮守。」太祖採納了這個意見,給世祖寫信說:「你已經要進入京都了,就應該選一個兼具文武之才的人,世隆就是這樣的人啊。」升明元年冬,沈攸之反叛。沈攸之乘着快船使數百人跟隨,先於大軍屯駐在白螺洲,坐在胡床上望着自己的軍隊,面帶自得之色。已到郢城,認為郢城力量弱小不值得攻打,派人告誡世隆說:「奉太后命令,要暫時回京都。你既是共同輔國,應想得到這其中的意思。」世隆派人回覆說:「東下的大軍,早就承蒙你照顧。郢城是個小城,只不過能自保而已。」攸之要離開,世隆派兵到西渚挑戰,攸之果然發怒,令眾軍上岸燒了外城,築起工事來進攻,他看着身邊人說:「憑這樣的強大實力來攻城,什麼城攻不破!」日夜攻城,世隆隨機應變進行抵抗,敵眾都敗退了。 [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